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機構服務 > 山桐子 > 專題策劃 >

山桐子原料林可持續培育指南

發布時間:2020-03-18 18:13:23  來源:林草價值網鏈

1.png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山桐子( Idesia polycarpa),又名水冬瓜、椅桐、水冬桐、豐霜紅、椅樹、油萄葡等,屬大風子科(Flacourtiaceae)山桐子屬(Idesia Maxim.)。落葉喬木,陽性樹種,樹高10—15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具有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等特性,可耐-14℃低溫和40℃高溫,最適宜土壤pH為6.5—7.5。該樹種主要分布于我國秦嶺、淮河流域以南地區,如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西、廣東、貴州等。山桐子一般5年左右掛果,果實為紅色串狀漿果,秋季葉落后,成熟果實仍宿存樹枝上。山桐子具有速生、果實豐產的特點,單株鮮果產量可達50公斤。山桐子果實、種子和果肉均含油,含油量分別為20%—32%、22%—32%、33%—44%,是我國重要的油料原料樹種。


第二條  為指導和規范山桐子原料林的培育,保障木本油料原料的可持續供應,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適用于指導和規范我國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培育山桐子原料林活動的全過程,也適用于評估山桐子原料林培育參與者的相關活動。企業、林場等造林實體及個體農戶的山桐子培育活動可參照執行。


第三條  山桐子原料林培育活動應遵循《能源林可持續培育指南》的各項原則及要求。

 

第二章  前期準備


第四條  山桐子原料林培育活動,應在遵循轄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基礎上,納入本地區林業發展規劃,并相應開展野生山桐子資源的調查、保護工作。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企業、林業局、林場及個體等)的山桐子原料林培育活動,均應根據本地區林業發展規劃編制山桐子原料林建設實施方案,并報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備案。


山桐子原料林建設實施方案應包括培育目標、自然社會經濟狀況、總體布局、營林措施、基礎設施建設、森林和環境保護措施、野生動植物保護措施、綜合利用措施、經濟效益分析和風險評估等內容。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開展山桐子原料林培育活動前,均應根據山桐子原料林建設實施方案開展年度施工作業設計,嚴格按年度施工作業設計開展活動。同時應根據實際作業情況,適時修訂和優化實施方案。

 

第三章  苗木生產


第七條  為確保山桐子原料林的品質和可持續經營利用,應特別重視山桐子原料林良種選育工作,根據不同地區的工作基礎不斷優化種質資源,積極推廣使用產量高、抗逆性強、適應性強的品種。


第八條  為了促進山桐子原料林早結實和確保產籽量,山桐子原料林宜采用植苗造林。種苗繁育及經營嚴格實行良種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制度。任何單位或個人均應獲得林業主管部門核發的林木種子(苗木)生產及經營許可證后,方可從事山桐子原料林的種苗生產及經營。用于種苗生產的繁殖材料,必須具有植物檢疫證書、質量檢驗合格證書和產地標簽,實行定點采種或采穗,定點育苗,定單生產,定向供應,從源頭上把好育苗質量關。


第九條  為滿足山桐子原料林基地對優良苗木的需求,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有計劃地組織種苗繁育和供應。出圃造林的苗木應達到附件I中規定的Ⅰ、Ⅱ級苗木標準。


第十條  育苗單位的育苗圃地宜選擇交通方便、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有灌溉條件和良好排水條件、靠近造林地具有一定肥力的輕質壤土或輕黏質壤土地段。


第十一條  山桐子育苗以播種、扦插和嫁接等3種方式為主。由于山桐子為雌雄異株,為提高林木結實量,應在造林時合理配置雌、雄株比例。由于目前在生產上僅嫁接育苗苗木能分出雌雄株,因此提倡開展嫁接育苗。


播種育苗:播種以春播為主,并應實時早播。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1)用0.3%—0.5%的碳酸氫鈉水溶液浸泡4小時,浸泡溫度25℃左右,并通過機械摩擦搓去種子表面油脂和蠟質層。(2)用200mg/L GA3(赤霉素)溶液浸泡種子8小時。(3)25℃氣溫下,30℃溫水浸種16小時。催芽后將種子按照每公頃播種15.0—22.5kg種子量,將種子與細沙按1:3—5比例拌均。苗床為高床,寬1m,高0.25m,步道0.25m寬。播種一般采用條播,條距30cm左右,播種溝深2cm,播種后先覆細沙土0.5—1cm,再用稻草覆蓋。覆蓋物應在種子發芽后選擇多云、陰天氣候條件或傍晚及時揭去,放在行間對苗木適度遮蔭,于幼苗生長健壯后全部撤除。幼苗長出3—4片真葉后10—20天進行間苗和定苗。


扦插育苗:以春季根插為主。根插基質或土壤應保水并保持通透。插床為高床,床面高于地面10cm左右。苗床做好后用1%福爾馬林液噴灑消毒。繁殖材料主要來源于2—3年生實生苗的根段,長10cm、直徑0.5—3cm。用100mg/L ABT生根粉浸泡半小時后插入基質或土壤,扦插深度為2/3插穗長。株行距為15cm×20cm左右,扦插后立即澆透水1次,并在床面搭建拱高60cm的黑色拱棚,保持溫度在30℃以下,棚內相對濕度80%左右,約80天出苗穩定后打開拱棚并除萌。


嫁接育苗:一般采用劈接法在春季進行。即選用1年生、生長健壯的實生苗作為砧木,留高6—12cm,接穗從母樹樹冠中、上部1—2年生枝條上截取,每穗帶有3—4個飽滿芽。嫁接時應注意雌樹和雄樹分別嫁接,做好標記,雌樹育苗數量約為雄樹8倍。


第十二條 苗圃地管理。(1)灌溉及排水:播種前、扦插后、苗木出齊后、追肥后及土壤墑情差時,應順高床步道進行側方灌溉,并且每次灌溉應澆透;苗木怕澇,在整個育苗期間應注意排水。(2)施肥:5—7月生長高峰期應結合松土除草,每隔半個月施1次肥,前期以氮肥為主,后期以磷肥、鉀肥為主,施后需用清水淋苗。(3)病蟲害防治:苗期主要病蟲害包括葉斑病、銹病、云斑天牛、螻蛄或蠐螬等,防治方法見附件2。為防止苗木銹病發生,苗圃地內及周圍不應有易感銹病的植物。(注:銹病是山桐子多發病害,常見易感銹病的植物主要有海棠、木瓜、山楂、棠梨、貼梗海棠、梨、檜柏、鉛筆柏、龍柏、圓柏等。)


第十三條  苗木培育1—2年后,可出圃造林。出圃后的苗木,不宜長時間存放,應在栽植當天運輸到栽植地,做到隨起、隨運、隨栽。苗木運輸時注意不要相互擠壓,保護上層枝,防止枝條折斷。運苗時,需事先采取根系蘸泥漿、裹濕草簾等苗木保水措施,以保持根系活力。不能及時栽植的苗木,須實施臨時假植。


第十四條  各育苗單位均應建立健全種苗檔案,做到每一批種子、苗木和穗條的品種,母樹結實情況,繁殖生產過程清楚,有據可查,有憑可依。

 

第四章  造  林


第十五條  造林地選擇。為做到適地適樹,山桐子原料林造林宜選擇坡度≤25°低山半陽坡或陽坡、土層較為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區。造林地類包括荒山荒地、疏林地、退耕還林地、采伐跡地、未規劃的林業用地以及鹽度低于3‰的平原地等。


第十六條  整地。山桐子造林一般采取帶狀梯田或穴狀整地方式。整地前應進行造林地清理,山頂保留原生植被或栽植其它常綠樹種。其中帶狀梯田整地,適合于山坡地,沿山體等高線進行,帶寬約6米,帶長據地形而定,以成林后小型撫育機具能進入林地為宜。坡體較長可每水平距離30米保留5米以上自然植被帶,以提高林地水土保持能力。穴狀整地,適合于平原地區及梯田地上造林。穴的規格根據苗木規格來定,以保證根系舒展為前提。整地需在造林前3個月完成。


第十七條  造林時間。以山桐子苗木落葉后為宜,根據地區差異可在11月份至次年3月份,栽植時間宜選擇陰天或雨后。


第十八條  造林密度。應依照立地條件,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每畝55株左右較為適宜(株行距3m×4m),相反可適當密植。


第十九條  施基肥。造林前應施足基肥,施肥時間應結合挖穴回土工序進行,基肥以農家肥(有機肥)為好,并根據土壤條件確定施肥數量。基肥應與一定量的表土混合均勻后施入種植穴中,表面蓋土,避免肥力流失。


第二十條  栽植。栽植時如為裸根苗,應采取蘸泥漿、生根粉等措施。栽植時應做到栽正、栽緊、舒根、不吊空、不窩根,將苗木周圍的土由邊緣向中心踩實。栽植后為了減少水分蒸發和防止土壤干燥,應將枯枝落葉或割下的灌草覆蓋于栽植坑面。栽植時,應注意授粉樹的配置,一般8株雌樹環繞1株雄樹栽植。或全部栽植雌樹,另辟雄樹園地生產花粉,以人工授粉方式保證雌樹均勻授粉。若為實生苗造林應在原料林開花結果后按照上述雌雄株比例進行高接換頭。


第二十一條  混交和間作。為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建設和提高收益,連片1000畝以上林地提倡與其它常綠樹種(如杉木、馬尾松等)及非易感銹病樹種實施塊狀混交,鼓勵林分郁閉前林間套種、間作非易感銹病寄主綠肥、中藥材、牧草等。


第二十二條  基礎設施。為實現山桐子原料林穩產高產、原料可持續供應及便于果實采摘、收獲和運輸,各造林單位應重視開展山桐子原料林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相應道路網、水利灌溉系統等。


第二十三條  補植。造林后應重視加強造林地管護,確保苗木成活率。造林1年后成活率低于90%應補植。

 

第五章  經營管理和保護


第二十四條  松土、擴穴和除草。造林后,每年均應進行松土、擴穴和除草等撫育管理措施。松土和擴穴在春季進行,穴直徑至少為樹冠投影直徑,作業時要注意幼樹保護,做到不傷根、不傷皮、不傷稍。除草一年1—2次,可在5—6月或8—9月進行,以樹冠下局部除草方式為主,范圍以不影響幼樹生長為原則。梯田埂上著生的植被在不影響山桐子生長的情況下盡量保留,以提高林地生物多樣性和有利于水土保持。


第二十五條  灌溉與施肥。造林后,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每年應在旱季灌溉2—3次(同時需注意雨季及時排水)。施肥應在生長初期和速生前期進行。施肥量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及植株生長需求等因素確定,提倡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建議施長效緩釋肥。


第二十六條  樹體管理。為確保山桐子結實量,應加強山桐子樹體管理,最終形成疏散分層型樹體形狀,即每個單株為7—9個主枝,分2—3層排布。樹體管理從苗木栽植后即可開展。第1步:在主干距地60—80cm處進行短截;第2步:在3—4個不同方位飽滿芽的上方進行刻芽(即在芽上方用刀直切皮部,深度為韌皮部)。第2年冬季,刻芽處已形成的第一層主枝,在第一層主枝上方中心干延長枝中部飽滿芽處進行短截,除主枝外,其他枝條進行短截或拉平,以培養輔養枝;第3年冬季在中心干第一層主枝上方40—60cm之間,不同方向選留2—3個一年生枝做為第二層主枝,飽滿芽處短截;從第一層主枝的每個枝條上,選留1—2個側枝,疏除直立旺長枝條,短截或緩放平斜枝;從第三年開始,中心干不再短截。第4年冬季,在第二層主枝上方,選留1—2個一年生枝做第三層主枝,飽滿芽處進行短截。2—3年生輔養枝繼續甩放,一年生枝則采取去強(枝)留弱(枝)、去直(枝)留平(枝)的原則處理,促使提早形成花芽。5年后,樹體進入盛果期,應及時疏除過密枝、病蟲枝、下垂枝、平行枝、輪生枝、徒長枝、競爭枝等,促進果實良好發育。


第二十七條  病蟲害防治。山桐子常見的病害有根腐病、炭疽病、白粉病、銹病、煤污病等,常見的蟲害有黑翅土白蟻、蠐螬、云斑天牛等,具體的防治措施參見附件2。

 

第六章  收獲與儲藏


第二十八條  收獲。一般在10—11月,山桐子果皮由綠色變為紅色時即可采摘。要防止掠青,同時為避免鳥類啄取,也要適時采摘,采摘時要防止對樹體的傷害。


第二十九條  儲藏。山桐子果實宜在通風陰涼處攤開儲藏,忌堆放過厚造成霉變,提倡隨采隨用。


參考資料: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站


作者:e循環責任編輯:王新如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