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以深化林長制改革為總抓手,探索林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建立以林下套種、林下養殖、森林景觀利用為主的林下經濟模式,培育具有合肥特色的綠色經濟新增長點,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目前,全市林下經濟面積達30萬畝,年產值約12億元,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3.5萬元,其中林下種植面積約17.3萬畝,實現產值6億元;林下養殖面積9.56萬畝,實現產值1.05億元。
科學謀劃 精準施策
2020年,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出臺《合肥市林下經濟發展實施綱要(2019—2025年)》,計劃到2025年,全市林下經濟面積將增加到34萬畝,林下經濟產值增加到20億元,畝均實現產值5800元,農戶發展林下經濟年畝均增收達2000元,實現農民收入和森林資源“雙增長”。
合肥市先后制定了“十四五”林業和園林發展規劃、“十四五”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和森林旅游(康養)產業鏈專項規劃等,優化了林下經濟整體布局和產業結構,構建了產業片區、產業地帶、產業示范點等點、線、面相結合的產業發展布局,形成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精深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四大主導產業。
合肥市發揮“林長+”作用,市縣級林長直接聯系林業產業基地、經營主體等,協調解決經營發展中存在的用地、資金等難題。林業、農業、財政、發改等部門通力協作,構建了齊抓共促林下經濟的新格局。
合肥市強化林下經濟的應用技術和機制創新研究,推廣林下經濟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提高林下經濟科技含量。利用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網絡,組織專家和技術骨干深入林區開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務下鄉活動。長豐縣組建了以薄殼山核桃專家為主,省林科院、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參與的薄殼山核桃專家顧問團隊,指導全縣林業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等;巢湖市舉辦了以“櫻花套種·美麗增收”為主題的林下經濟發展論壇,對全市300畝以上規模造林經營主體進行專題培訓,向合肥市林學會推薦了4項先進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應用轉化。
政府引導 市場化運作
合肥市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以市場為導向,連續出臺支持林下產業發展的獎補政策,加快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投資發展格局。2021年,合肥市獎補林下經濟項目基地24個,涉及面積2.5萬畝,發放獎補資金868萬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約1500萬元,創造收益約3700萬元。2022年,對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到200畝的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8萬元,對超過200畝部分按照每增加100畝獎補不高于4萬元的標準在全市擇優獎補,同一項目最高給予100萬元獎補。
合肥市引導林下經濟經營主體申報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的作用,開展訂單化種植、養殖等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實現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初步建立“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林場輻射帶動,林農、苗農共同參與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目前,全市有從事林下經濟的合作社3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有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民4.12萬人,巢湖市養年閣家庭林場、漁塘家庭林場獲得“第二批省級示范家庭林場”稱號。
合肥市著力推進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打造以林下經濟為主體的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推動全市林下經濟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提升。對獲得國家級或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森林康養基地”等稱號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10萬元。合肥市長豐堅果派農業有限公司成功創建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巢湖厵村成功創建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走特色化發展之路
合肥市堅持以“林”為主題的林旅康養融合發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網紅露營營地、民宿品牌以及花卉文化節等。全市森林景觀利用面積6.7萬畝,產值近2億元,從業人員5.85萬人,帶動農民就業3.65萬人。長豐縣每年開展桃花節、櫻花節、葡萄節等活動,臥龍山、杜集鳥島等森林旅游景點更是居民休憩觀光的最佳去處。廬江縣積極打造康養基地,大力發展精品民宿,培育各具特色的森林特色小鎮和森林人家,開發推介森林旅游休閑生態產品,打造了獨山景區以及“云里安凹”“少間王圩里”等精品民宿品牌,拉動了區域生態旅游經濟發展。
合肥市圍繞優勢產業,突出綠色、健康、美麗三大元素,打造林下經濟品牌。全市涌現出肥東潤枝大櫻桃、包河大圩葡萄、長豐碧根園家庭農場等知名品牌和基地。肥西、長豐縣依托林蔭優勢養殖土雞,其中肥西老母雞養殖基地獲得“國家標準化養殖示范項目區”稱號,其養殖的“肥西老母雞” 被評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巢湖市引資建設西黃山“中國厵村”、尖山湖逸趣園田園綜合體,致力打造一批生態旅游景區、景點和產品品牌。
以“畝均論英雄”引領林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合肥市采取林糧、林藥、林蔬、林經、林果等套種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林地綜合效益。長豐縣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以短養長、以耕代撫,推進林糧間種,承包企業將林間土地返租給種糧大戶套種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每年相關企業節約開支近100萬元,實現了戶企聯結、林糧富農增收。林下套種年畝均增收1000—3000元,林間散養雞、鴨、鵝等年畝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