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林下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林下空間利用納入國家發展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考察中提及林下經濟:2016年5月,在黑龍江伊春考察時強調,“發展林下經濟一定要注意研究市場,突出多種經營,防止一哄而上、產銷失衡”;2023年10月,在江西考察時提出,“發展林下經濟,開發森林食品,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時要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森林食品、林下經濟,不斷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錢庫’”……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林下經濟正是踐行這一理念的重要生動實踐。
初夏時節,走進安徽省天長市草廟山林區,林農們或在林間打理中藥材,或在收獲農產品,林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天長市草廟山林場負責人楊春介紹,今年一季度,林場日均在林間套種5000多株中藥材和景觀類苗木。天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局長趙成剛介紹,近年來,該市借助林下經濟“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的優勢,探索出多樣化的產品品類、多元化的產業業態,為林農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機遇。
林業生態價值轉化提速
近日,天長市金集鎮馬塘村在草廟山林區林下開發的2000多畝茶園即將結束采收季。茶農挎著竹簍穿梭在壟間,指尖翻飛掐采夏茶的繁忙景象,勾勒出“綠葉變金葉”的鄉村振興圖景。
“通過林權改革流轉盤活資源后,村里利用林地間隙建成2000多畝林下茶園,年產干茶8000斤,年產值突破330萬元。”馬塘村黨總支書記吳建民介紹,這片林下茶園已成為林農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天長市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市60.06萬畝林地資源持續釋放新活力。目前,該市共流轉林地5.49萬畝,頒發林業經營收益權證書107本,通過推進產業園建設、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撬動銀行資本服務于林產業發展等多種方式,構建起權屬清晰、流轉有序的林業經營體系。
針對林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天長市創新政銀企合作模式,累計爭取林權貸款授信2億多元,精準滴灌中藥材、經果林、苗木和茶產業等林下經濟領域。天長市祥馬春茗茶有限公司去年因資金短缺陷入經營困境,得益于林權抵押貸款新政,企業及時獲得350萬元信貸支持。“有了資金支持,今年春茶銷售額增長近四成。”該公司負責人何祥琴說。
今年,天長市出臺林業經營收益權登記管理辦法等,啟動林權登記數據庫建設,同步推進草廟山生態茶葉園、長山苗木產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培育“森林旅游﹢茶文化﹢苗木﹢花卉﹢養殖”林下經濟新業態。隨著各類林下經濟產業園建設提速,天長市綠色生態價值轉化通道正加速打通。
小苗木培育出大產業
在天長市大通鎮的5000畝景觀林苗木基地,負責人王業桃拿著尺子,測量著樟樹苗的樹高和樹圍。他介紹,基地采用“苗木下養家禽、以家禽護苗木”的復合型綠色發展模式,不僅為雞鴨提供了天然養殖場地,家禽糞肥還能滋養土壤,促進苗木生長。
8年前,這片苗木基地還是一片低質低效老林,土壤硬化貧瘠、樹種老舊雜亂,每年畝均產值不足280元。“林農們寧可外出務工,也不愿發展林業。”王業桃回憶道。
曾經從事木材加工的王業桃,在經營路徑轉向之際,毅然流轉承包下這塊林地。在林業專家指導下,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坡地改造”的方式對林地土壤進行改良優化,引進池杉、樟樹、石楠、紫荊等經濟、景觀類苗木新品種,建成眼前的苗木基地。目前,該基地總面積約5100萬畝,種植池杉、樟樹、石楠等苗木200多萬株,成活率超98.5%,綜合產值近10億元,成為皖東地區規模較大的苗木基地。
為支持“苗木﹢養殖”產業發展,天長市創新推出“小微產權分割登記”政策,客戶認購60株苗木(約0.09畝)以上即可辦理不動產權證。認購的苗木可繼續留在基地,按每年每株20元的標準,委托基地代為管理。此外,客戶還可通過苗木交易微信小程序進行轉售,截至目前,交易流水量達60萬株,實現林下經濟綠色可循環、環保能增值的發展目標。
苗木基地的發展,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王業桃介紹,通過土地流轉,基地一次性支付了350多萬元的土地流轉金和水電配套費,帶動250多戶農戶,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同時,基地還定期組織林業大戶和脫貧戶參加苗木培育和林下養殖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提升技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像大通鎮這樣的苗木基地,天長市還有六七家,林下經濟的創新發展,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趙成剛說。
激勵護林員林下種藥材
“如今除了巡山,我還有個種藥材的任務。”天長市冶山鎮生態護林員李玉堂望著長出新苗的柴胡、苦參等中藥材,眼中滿是期待。
2020年,剛剛摘掉貧困戶“帽子”的李玉堂成為了一名生態護林員。去年,天長市鼓勵護林員在林下種植中藥材,老李積極響應,自家15畝林地全套種了柴胡、苦參等中藥材。“加上巡護林工資、種植補貼及日常務工等,年收入達9萬多元。”他欣喜地說。
如何讓脫貧戶們就地實現增收致富,又能推動林產業發展壯大?茫茫山林間,一場以林下經濟為抓手的鄉村振興實踐在林區悄然展開。
“全市林地按網格劃分后,吸納485名脫貧戶擔任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固定工資有9500元。”天長市林業局工作人員胡洋介紹。
天長市發布“林長﹢護林員﹢科技員﹢產業”推廣項目扶持方案,通過林長統籌協調、護林員主體實施、科技員全程護航、產業鏈價值延伸協同模式,構建林下產業發展網絡。
方案將當地盛產的柴胡、苦參等中藥材作為林下產業推廣項目,由市林業局統一供應優質種子、種苗,對護林員按每畝1000元~1500元的標準扶持,并提供市級專家包鎮(街道)指導、鎮(街道)技術員全周期免費實地技術引導、村級“土專家”同步輔導的三級技術服務。目前,天長市首批25.84萬元林下套種中藥材扶持資金已下發到位,惠及247名護林員。
“林長﹢”機制的實施,實現了多方共贏。胡洋說:“項目所在林區的生物多樣性指數上升9%。以白術為例,4年后畝產收益可達6萬至8萬元,是傳統林產業的12倍。”今年,天長市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預計突破2.15萬畝,帶動就業2300余人。
“下一步,天長市將探索‘林業﹢種養﹢旅游﹢康養’發展模式,重點開發林下種養、森林康養、生態觀光等產業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產業品牌。”趙成剛表示。
上一篇:甘肅天祝探索林下經濟促生態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