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種好茶,石斛伴茶生。這是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落別鄉牛角村貴州涵龍盤水茶葉基地一幕獨特的景象:一株株茶樹主干附著鐵皮石斛生長,形成了特別的茶園景觀。
石斛為何長在茶樹上?據了解,這是一種鐵皮石斛與茶樹共生互養的栽培技術,由北京市清華啟迪科技園研發首創,此種方式種出來的“鐵皮石斛伴生紅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是一款名副其實的專利茶。
推進農業現代化,依托貴州生態優勢資源,融合農業和科技創新,貴州涵龍盤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石斛伴生茶園,形成了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模式。
“鐵皮石斛伴生茶樹生態栽培立體種植模式,雖是套種卻不與茶園爭地,能夠在不破壞原有自然生態和植被的基礎上收獲兩種作物,實現一個載體產生兩種經濟收益,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林下經濟效益也顯著提升。”貴州鴻森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貴州涵龍盤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股東葉芳說。
據介紹,該栽培技術于2013年啟動研發,2016年開始試種,初期種植面積300畝,2019年就收獲了3000多斤石斛鮮條。
葉芳告訴記者,和普通茶樹不同,鐵皮石斛伴生茶樹長出的茶青含有石斛中的一些微量元素,茶葉的自然品質更好,具有強身壯體的功效,均價比普通紅茶高,茶葉畝產值達2萬元。加上石斛鮮條、石斛粉等加工產品的銷售收益,茶園畝產值高達4萬元。目前500畝茶基地,年產值2000萬元。
石斛伴生茶產值增倍,也為當地農戶增收。項目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運營,長期接收務工人員百余名。村民既能獲得土地流轉費,也能掙取日常管護錢。
盧亞平是落別鄉牛角村村民,以前在浙江打工,如今在該公司從事茶葉包裝工作,每月穩定收入2000余元。“我丈夫也在公司上班,一個月4000多塊錢。”她笑著說。
在基地務工3年的馬名芳也是當地村民,流轉了9畝地給公司種茶,每年流轉費5000余元。每年,她在茶園采摘茶青、鋤草,一個月平均收入2000-3000元。“活好干,我還種了5畝姜,一年算下來,也有5萬多塊錢。”馬名芳說。
一塊地雙收益,科研讓綠色產業實現生態紅利。葉芳介紹說,該項目可在5年齡以上茶園進行復制和推廣種植,基地計劃在3年內將石斛伴生茶種植擴大到5000畝,不斷推動產品升級,助推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