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林業生產經營業態,具有發展模式多、就業容量大、從業門檻低等顯著優勢,它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休閑業,通過資源綠色利用,持續推進林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
近年來,福建大力實施“千萬林農增收千元工程”,連續多年對林下經濟給予財政補貼,著力建設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林下經濟取得較快發展,有效提高了林業經營的綜合效益。截至2019年底,全省林下經濟作業面積近3000萬畝,占適合林下經濟發展的林地面積70%左右,林下經濟產值約1000億元,培育“森林人家”700多家,規模化林下經濟產業基地達50個,其中長汀成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確定的第四批全國7個以縣為單位的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之一。然而,受各種因素制約,福建林下經濟發展仍存在諸多短板:一是缺乏科學有效的整體規劃,林下經濟政策精準化水平有待提升,各地對林下經濟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林下經濟生產隨意性、盲目性較大,較難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有效的產業競爭力;二是雖然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農場等新型林業生產經營形態有一定的進展,但仍普遍存在規模偏小、結構松散、利益聯結不緊密等問題,組織化程度不高,缺少龍頭企業帶動,林地流轉難度較大,制約了林下經濟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三是林下經濟品牌建設薄弱,地方特色知名品牌較少,優質低價、易產難銷現象凸顯,品牌效應發揮不足,市場體系、營銷網絡有待健全;四是林下經濟科技水平不高,成果轉化慢,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優質產能,影響了林下經濟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五是林下經濟生產經營環節仍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林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有待深化。
2019年5月,福建出臺《關于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省級林下經濟專項資金80%以上用于扶持老區蘇區。隨后,福建又出臺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八條措施的通知》,從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建立林下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強化林下經濟發展科技支撐、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機制等方面,對加快林下經濟發展作出安排。福建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需要從規劃、政策、制度等多維度發力,著力把林下資源、技術、資本、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一體”的林下經濟產業體系,深入挖掘林業資源“富礦”,讓綠水青山助力老區蘇區脫貧攻堅奔小康更具成效,把林下經濟產業打造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新引擎。
福建應聚焦林業生態資源產業化發展的短板,精準施策,筑鏈擴群,提升內涵,著力打造特色明顯、產業融合、綠色共享、生態高效、競爭能力較強的現代林下經濟產業體系,重點從四方面著力推動林業生態資源經濟價值的有效實現。
著力打造林下經濟產業生產經營體系。繼續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大力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林業公司等新型林業生產經營主體,鼓勵貧困林農將林地經營權入股林業專業合作社,建立“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穩步推進林權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發展模式,聚集生產要素,培育具有區域化特色產業的重點項目。加快建立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高效典型示范基地,創建一批林業產業加工園區,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著力培育一批省級林業龍頭企業上市,帶動全省林下經濟產業升級和產業集群建設。科學規劃建設連片規模以上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積極培育一批典型縣、典型組織、典型戶,爭取打造成林下經濟十億元縣、億元企業、百萬元合作社、十萬元農戶等。發展一批農民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組織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加快形成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共同參與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
著力完善林下經濟產業投融資體系。用足用好林下經濟資金扶持政策,把激勵政策變“事后獎勵”為“事前扶持”,重點支持林下種植、養殖示范基地,優先解決林下經濟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將林下經濟生產機械和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穩步推行林農信用評估和林權抵押貸款相結合的評估,大力推廣普惠金融“福林貸”“郵林貸”,加大對林下經濟產業鏈各環節的信貸支持。健全林權收儲機制,鼓勵建立縣級林業金融服務中心,簡化林權抵押貸款發放流程,適當減免資產評估費用。推行林權證直接抵押貸款創新形式、還款模式,提高貸款限額,延長貸款期限,并將林下經濟納入林權抵押物范圍,緩解林下經濟發展資金緊缺問題。加強林業貸款擔保體系建設,鼓勵各類擔保機構開辦林業融資擔保業務,積極探索創新“林業專業合作組織+擔保機構”的信貸管理模式。將林下經濟保險納入農業保險試點統籌安排,開發適合林下經濟發展的保險品種,加大各級財政對林下經濟保險的費用補貼力度,降低林農發展林下經濟風險。
著力強化林下經濟產業科技支撐體系。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重點加強適宜林下經濟發展的優勢品種的研究與開發,加快良種選育、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林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先進實用技術的轉化和科技成果推廣。建立林下經濟科技服務平臺,完善科技扶貧特派員制度,鼓勵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特派員專家組,重點為老區蘇區開展林下經濟提供技術服務。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體系,普及林下產業技術知識,全面提高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新型職業林農的培訓質量,確保林農盡快掌握林下經濟相關技術,切實提升林下經濟產業人力資源開發和經營管理水平。引進林業優良品種技術,加快林業產業技術設備升級和更新換代,借助人工智能、物流網等技術發展智慧林業,推廣林業循環經濟模式。積極推進林下經濟產品深加工,著力延伸產業鏈條。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挖掘林下經濟的發展潛力。
著力構建林下經濟產業市場流通體系。牢固樹立林下經濟產品綠色、健康、環保的理念,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創建優勢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八閩特色的林下經濟名牌產品。加強林下經濟產品產地認證與生態原產地保護,積極組織申報使用保健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等標志認證,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建立林下經濟產品生產流通可溯源和標準檢測體系,確保林下產品使用和食用安全。堅持林下產品傳統營銷與新零售有機結合,實施“互聯網+林下經濟”營銷模式,統籌規劃林下經濟線上線下流通網絡布局,拓展營銷網絡,積極培育林下經濟產品的專業市場,重點支持重要林下經濟產品集散地、林下經濟優勢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培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林下經濟產品價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強閩西南、閩東北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覆蓋林下經濟產品收集、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物流體系,形成林業產品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