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龍布林場四工區,茂密闊葉林中,村民賴世樹正幸福地采摘靈芝。10年前,這片林子還是低產低效林,靠砍樹賣木材,10年賺不到3萬元。如今,這里被劃入國家儲備林,通過樹上捆綁式種植鐵皮石斛、林下種植靈芝、林緣養雞、林內發展生態旅游,推動“國儲林+林下經濟”模式日漸成熟。這些近自然椴木靈芝,市場售價每公斤1600元,一年收入20萬元,賴世樹一家年收入翻了3倍。
賴世樹的故事并非孤例。安遠縣是江西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縣,共建設國家儲備林面積80萬畝,申請貸款83.54億元,目前已授信18億元。然而,如何讓這片“綠色銀行”既保障國家木材安全、又能激活鄉村經濟?近年來,“國儲林+林下經濟”模式在全縣多地開花,成為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的一把鑰匙。
在龍布林場逕仔山場,“國儲林+林下藥材”示范基地闊葉樹林下,密布著道地藥材靈芝。
“樹木遮陰保濕,適合靈芝生長,這種林藥共生模式讓1畝地能產生雙份收成。”安遠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唐石發介紹,通過“林場+企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塘村鄉龍莊村建成贛州市最大的近自然林下椴木靈芝菌包生產基地,年產靈芝菌包3.5萬棒、靈芝6.8噸,年收益達928萬元。同時,深加工制成的靈芝片、靈芝茶等產品更是讓靈芝價值倍增,綜合產值突破6728萬元。
近年來,安遠縣除了發展林藥共生模式,還探索出林菌互惠、林禽循環、林旅融合等多種“國儲林+林下經濟”模式。
在三百山,依托國儲林打造的森林康養基地成為文旅新地標。來基地,游客可體驗林下采摘、自然教育、森林“深呼吸”等項目,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提升至85%。2024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37.08萬人次、同比增長22.0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0.96億元、同比增長21.07%。
針對因林權分散化、破碎化,使得林業產業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問題,安遠縣創新推行“股權到戶、聯營管護”的“林場+村集體”共建模式。由村委會收回屬于村集體的山林資源,將分散的林地、山場整合,頒發林業經營收益權證,社會資本可租賃、入股國儲林發展林下經濟,推動林權向規模化經營轉變。
安遠縣車頭鎮官溪村村民葉煥拿著林票、站在石榴坑山場半山腰,用手機掃描林票上的二維碼,屏幕上立即彈出他的38畝合作造林信息。葉煥激動地說道:“今天拿到‘林票’后,山林有了‘身份證’,感覺自己也當上了‘股東’,可以享受分紅,林場雇我們去做工,又能增加一份收入。”
目前,車頭鎮官溪村將3600畝集體林折算為267股,村民按人口持股。2024年,官溪村通過林木交易獲得首筆分紅140萬元,發放林票266張,林業經營收益權證500本。這些蓋著鮮紅印章的證件,正成為激活林業生產力的“金鑰匙”。
安遠縣還通過以短養長方式,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發展格局,進一步“解鎖”林地活力。在北部,龍布、天心、安子崠、牛犬山等林場,以及塘村、雙芫等鄉鎮,大力發展特色“林+藥、林+菌、林+蜂”等林下復合經營模式。在中部,沿線葛坳、高云山等林場,與三百山風光旅游相結合,創建森林食品產業園、建設國儲林百里產業示范帶。在南部,發展贛無、長林等木本油料產業。
天心鎮小樂村精品油茶示范基地,屬于天心林場與村集體共同創建的“國儲林+”項目。基地在天心林場的技術指導下,每畝栽種油茶樹60株,畝產茶油約42公斤,年產值達223萬元。
行走在安遠,“國儲林+林下經濟”模式的成功,既保障了生態安全,又讓村民在家門口端穩“生態飯碗”。截至今年5月,全縣林下經濟年產值突破43.5萬億元,帶動4786戶農民人均年增收超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