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亳州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大食物觀,依托森林生態優勢,著力抓好林地經營利用,以林下種植食用菌為切入點,高位推動林下經濟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2024年,全市林下經濟產值達16.35億元,林下種植食用菌總產值達286萬元。
亳州市各縣區結合實際制定出臺發展林下經濟獎補政策。蒙城縣制定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充分利用林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等特點,種植羊肚菌、赤松茸、巨鮑菇、雙孢菇等食用菌,明確對林下種植食用菌給予資金補貼和技術指導。渦陽縣按照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標準,對林下規模種植農作物給予分類補助。
通過政策扶持與財政補貼,農民參與林下種植食用菌的熱情大大提高。家住譙城區魏崗鎮蔣莊村的村民張衛東,2021年便利用自家40畝林地種植香菇,并創辦食用菌家庭種植農場。2024年起,他又發展起林下羊肚菌種植。張衛東還把多年積累的林下食用菌種植經驗技術傳授給其他村民,成功帶動7戶農民增收。
作為安徽省種苗基地試點單位,蒙城縣白楊國有林場年均能夠提供苗木30萬株以上,擁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林場以打造現代化國有林場為目標,在推進無絮楊繁育的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和有機杜仲小白羊養殖產業,逐步實現以林養林、以林富民的多元化發展模式。
2024年,林場場長趙明坤了解到羊肚菌經濟效益高,且適合生長在陰涼環境,由此他想到利用林場的林下閑置空間種植羊肚菌。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林場以林地和大棚入股,企業提供技術和資金,目前已建設施大棚3000平方米,羊肚菌畝均產量175—200公斤,畝均效益4萬元。
“現在羊肚菌干貨每斤能賣到400元,鮮貨每斤能賣到50元,收益不錯,我們打算再擴大規模,種點別的菌種。”趙明坤說。
通過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林場還為周邊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農民可以在林場從事菌棒生產、采收分揀等工作。“主要工作是林下管理,一天能收入70元。”60多歲的侯寶成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為提升林下食用菌發展質效,亳州市探索出一條集良種培育、電商引領、深加工與文旅觀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道路,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渦陽縣攜手安徽一家林業企業,構建從菌種培育到采收加工的全鏈條質量管控體系,初步形成產加銷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
“我們已打造80畝林下羊肚菌特色種植示范區,建成林下羊肚菌標準化生產基地,配套羊肚菌烘干設備,并建設冷庫。”該企業負責人介紹,通過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與標準化生產流程,羊肚菌產品標準化率超95%。
渦陽縣還組建了專業化羊肚菌菌種研發機構,通過基因選育與栽培工藝優化,菌種純度與出菇整齊度實現質的飛躍,良種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位于蒙城縣王集鄉的一家林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高校+農戶”模式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已掌握羊肚菌、赤松茸、猴頭菇等8個菌種的培育核心技術,并建設了菌包、菌種、食用菌加工生產車間等。
公司先后在蒙城縣王集鄉、雙澗鎮、莊周街道等地建設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5個,每年種植羊肚菌270余畝、赤松茸140余畝,羊肚菌畝均產量500公斤、赤松茸畝均產量超3500公斤,畝均效益均在1.5萬元以上。同時發揮聯農帶農優勢,發展周邊菇農36戶,帶動380余人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