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林下經濟年產值從2013年的4575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萬億元。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提出“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物資源”。
優勢明顯而又潛力巨大的林下經濟,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向高質量發展進階?
11月29日—12月1日,在第八屆全國林下經濟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圍繞當前林下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和挑戰展開深入討論和交流,為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發展林下經濟大有可為
“發展林下經濟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杜官本認為,發展林下經濟兼顧保護生態和農民生計,實現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激活了森林經濟發展動能。
這也是與會嘉賓的共識。與會嘉賓普遍認為,發展森林食物,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兼具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內容為主的林下經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森林食品,是山區林區重要的綠色富民產業,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林學會林下經濟分會主任委員陳幸良研究員對10年來林下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了回顧與展望。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林下經濟各類經營主體95萬個。2013年以來,共認定649家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有關省創建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00多個。全國從業人數達3400萬人,發展林下經濟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
陳幸良認為,發展林下經濟順應了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順應了新發展理念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流通新要求,順應了新發展格局的生態文明、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趨勢。新時代發展林下經濟,要切實回答好“四問”,即林下經濟是什么、林下經濟做什么、怎樣持續提高林農收入、怎樣做到林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創新林下資源保護利用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林下經濟規模逐步擴大,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惠民效益顯現,產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林下經濟發展還面臨政策、資金、市場、科技支撐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浙江農林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院長、中國林學會林下經濟分會副主任委員斯金平認為,發展林下經濟應當科學合理使用林地,堅持綠色化、精品化、定制化、特色化、融合化的發展方向,積極推廣林下中藥材產業、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科學引導林下養殖產業、有序發展林下采集產業、加快發展森林康養產業。
圍繞突破產業瓶頸,多位與會嘉賓表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市場主導、有序發展,科技支撐、創新發展,通過學科建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市場拓展等措施,提高林下資源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2023年,云南省林下經濟總產值達1481億元,位居全國前列。以云南省為例,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病害防控崗位科學家、西南林業大學副校長何霞紅分享了林下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創新實踐。
“作為林草資源大省,云南要把林下資源保護放在首位,并在保護中利用好。”在何霞紅看來,探索林下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新路徑,需要解決模式技術、基礎原理、推廣應用3個關鍵問題。
何霞紅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由她牽頭的云南省林下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針對林下種植產業化發展的品種化、生態化、標準化等關鍵環節,開展的林下中藥材、林下藥用真菌、林糧間作等生態種植研究,構建的標準化林藥、林菌、林糧生態種植技術體系,以及通過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形成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林下經濟生態種植模式。
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林下經濟,也是與會嘉賓探討的焦點之一。來自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桂博翔,分享了“數智云藥”新模式,重點介紹了數智云藥·中藥材產業數字化平臺。
“該平臺是服務于云南道地藥材種源繁育、種植、工業生產等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平臺,依托數智化模型提供精準服務,不僅重塑了中藥材的產業鏈與生態鏈,更推動了資源與能力、產品與服務的跨界融合。”桂博翔介紹,云南白藥集團將通過該平臺,推動林下中藥材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數智化發展。
讓中藥材回歸山野林間
作為林下經濟的重點領域之一,林下中藥材產業是本次研討會探討的重點。
“千百年來藥材采挖自深山老林,藥效高、藥力足,但需求暴漲,野生藥材挖空殆盡,不得不人工栽培。”在朱有勇看來,人工栽培藥材在資源收集、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高產低質、農殘超標、連作障礙等問題。
“藥材好,藥才好。”朱有勇認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提升質量,而提升質量的關鍵在于規范化種植。
如何實現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朱有勇表示,必須讓中藥材“回家”,回歸山野林間。結合多年科研實踐,他進一步指出,走中藥材回歸山野林間的生態種植之路,重點要回答好兩個問題——基礎的科學原理是什么?能不能形成關鍵技術?
對此,朱有勇提出,中藥材種植應注重生態環境特性與中藥材生長發育特點相結合,利用“生境耦合”“物種互作”“環境脅迫”原理,從樹木樹種選擇、林下生境選擇、林下土壤選擇、林下墑床整理、林下種植方式、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配置技術,在最適合的生態環境中生產最優質的中藥材產品。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花卉研究所所長楊開太同樣認為,把控中藥材品質,源頭是關鍵。“通過科學的種植方法,可以顯著提升中藥材的產量和品質。”在他看來,綜合考慮中藥材品種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和管理策略,是實現林下中藥材綜合效益最大化的核心。
聚焦黃精、石斛、金線蓮、獨蒜蘭、天麻、丹參等多個林下中藥材品種,與會代表從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積極推廣生態培育技術、依托基地發展衍生產業等方面進行了分享交流,為林下中藥材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發展思路。
下一篇:河南陜州推進林下經濟四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