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林下經濟發展不斷出新,新模式、新技術、新產業、新品牌,為林區百姓帶來源源不斷的新收益。
會昌縣以林長制為抓手,依托豐富的林地資源,充分挖掘林下經濟發展潛力,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新模式,統籌推進油茶、毛竹、森林藥材和香精香料、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森林景觀利用等六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興林富民路。
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經營總面積約18萬畝,年產值約5億元,涉及農戶5000余戶。
創新發展路徑
會昌縣依托由村級林長、組級林長、監管員、護林員組成的“兩長兩員”網格化護林隊伍以及監管機制,實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運作模式,創新“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游+特色產業”的“四林經濟”新型發展模式,形成了以基地(企業)為帶動,專業合作社為支撐,共同參與林下經濟的發展新局面。
富城鄉寨頭村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在山坳間發展仿野生靈芝產業,種植靈芝200余畝,投入菌棒10萬包,預計產值可達5萬公斤、300余萬元。靈芝產業已成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帶動1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務工,戶均增收約1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0萬元。
強化技術服務
會昌縣通過科技下鄉、專題講座、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為林農發展林下經濟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和服務,提高林下經濟科技含量和產業質量。截至目前,全縣共組織科技下鄉3次,累計發放各類林下經濟宣傳資料8000余份。
周田鎮楊梅村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探索“林+藥”模式發展林下中草藥產業,在林地套種天門冬3000多畝,種植草珊瑚1200畝、仿野生靈芝120畝、射干450畝。其中,種植天門冬不僅風險相對較低,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目前楊梅村種植的天門冬畝產約1000公斤,每畝產值約1.6萬元,預計產值超4800萬元,利潤可達300萬元。帶動務工人數200余人,年人均收入超1.2萬元。
提升品牌效應
會昌縣通過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發揮國有林場優勢發展林下經濟,建立產業示范基地,讓周邊林農看得見、能效仿,調動廣大林農發展積極性。
同時強化林業龍頭企業品牌效應,打造一批不同類型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典型的林下經濟企業和大戶。充分發揮企業上連市場、下連基地和農戶的聯結和引領作用,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營造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林下經濟發展新局面。
中村鄉引進市場主體發展山蒼子產業,成立中村鄉嶼夢農業專業合作社,打造了110余畝的山蒼子種植基地。鼓勵支持林農種植山蒼子,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集聚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如今,山里不起眼的野果子成了農戶增收、鄉村振興的“金果子”。基地山蒼子產量達20萬公斤、產值超百萬元,帶動就業100余人。中村山蒼子系列產品被納入“獨好會昌”公用區域品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