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首單林業碳匯交易、海南省首個數字碳匯產品、海南省首個茶葉碳標簽、海南省率先試點建設“兩山平臺”……自獲評海南省唯一的縣域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來,白沙黎族自治縣“雙碳”工作開創多個“首”字號,賦能“兩山”轉化先行先試,奮勇爭當“雙碳”工作“碳路先鋒”。
白沙位于海南中部生態保育區,境內有大小山峰440座,林地總面積262.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3.2%,是南渡江、珠碧江、昌化江“三江之源”,也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2022年,全省首單林業碳匯交易在白沙細水鄉醞釀并敲定,山水黎鄉變身新時代“賣碳翁”。
細水鄉約100畝柚木林經第三方機構核算,在生長周期內可固碳700噸,并由“碳中介”公司牽線,與深圳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完成林業碳匯交易,注銷碳匯量為300噸,為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價值探索了交易路徑與價值實現機制。此后,“碳庫”變“錢庫”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打通,以“碳”引擎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越邁越寬闊。
作為我國第二大民營橡膠種植縣,白沙橡膠種植面積104.7萬畝,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達63萬畝。經科學測算,1公頃(15畝)橡膠林1天可固碳1噸,制氧量0.73噸,能為980位成年人提供1天的需氧量。今年3月初,得益于全省首單林業碳匯交易的成功經驗,打安鎮合水村200畝橡膠林碳匯試點項目上馬。
同樣,聞名遐邇的白沙茶迎來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高質量發展之后,以碳匯交易為重點的茶生態發展生機。2022年底,白沙聯合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探索創建海南首個碳標簽產品,根據國際通用碳足跡標簽評價認證相關準則,開展茶樹種植、加工包裝、運輸銷售、消費者使用、廢棄物處理等全鏈條環節碳足跡核算。核算結果顯示,在不考慮茶葉種植碳匯的情況下,1千克白沙茶的碳足跡為15.03千克固碳當量,可實現–9.22千克固碳當量。
目前,白沙茶葉種植面積約1.1萬畝,茶葉產量突破440噸/年。按照測算,萬畝茶園的碳足跡為6613.2千克固碳量。可以預見,白沙走深走好“點綠成金”的茶旅融合發展大文章,茶葉碳匯的“兩山”實踐創新之路將可期可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底,山水黎鄉和八閩大地——福建省將樂縣,簽訂締結友好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爭當“兩山”轉化和“雙碳”工作優等生上并肩齊驅。由“碳中介”公司牽線,以白沙轄屬區域內符合林業碳匯項目條件的林地和林木資源為對象,擬申報面積約為30萬畝的林業碳匯項目,項目計入期限30年。按照上述項目每年每畝產生0.3—0.5噸二固碳當量測算,整個項目期內可以開發超400萬噸碳匯總量,預估總收益約1.6億元。
下一篇:白沙:一片綠葉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