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部、錢塘江上游。建德市林業總場始建于1924年,前身為浙江省立第一模范造林場,經營總面積2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91.19%,是建德市重要的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基地。
近年來,建德市林業總場通過規范森林經營、加大科技投入、探索森林康養、提升管護效能等多種途徑,激發百年老場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成效顯著。
建德市林業總場2022年入選全國森林經營試點單位,2023年被列入全國國有林場建設試點,先后獲得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國家級林木良種基地、浙江省現代國有林場、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等榮譽稱號。
規范化管理提升經營新效能
方案先行,示范引領。2013年,建德市林業總場被列入全國15個首批森林經營方案實施示范林場。被國家林草局列入首批全國森林經營試點單位以來,總場每年都編制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方案,明確階段性森林經營任務、分解落實到地塊。
近年來,總場通過深入實施珍貴樹種高效培育、杉木人工林復層混交擇伐、針闊混交林彩色景觀改造等5種森林經營模式,建設面積1.17萬多畝,探索出一套適合國有林場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新路徑。
針對林業項目實施中勞動力少、人員分散、勞務費高等問題,建德市積極引入營林服務企業,提供設計、監理、實施和審計等專業化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在冊營林服務企業40余家,千余人長期從事營林施工,保障森林經營高效開展。
同時,推行林業項目購買服務制度,引入第三方監理,全流程監督林業項目各環節,總場造林合格率從60%上升至100%、平均工期縮短30%,實現造林質量和效率雙增長。
一體化建設激發發展新活力
總場持續推進林苗一體化,選擇土壤肥力好、厚度深、排水性和保水性好且地勢相對平緩的小班地塊,采用機械整地,栽種當地多年生珍貴樹種容器苗,合理密植,適時銷售。
總場在灘下林區江山坪打造256畝林苗一體化珍貴樹種基地,種植了楠木、青岡等珍貴樹種苗木7萬多株,充分利用林地空間,還有效化解森林資源培育投入周期長、見效慢難題。截至2023年底,基地青岡、楠木苗木共出售1.5萬株,收入80余萬元。
多年來,總場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修建專家實驗樓,引入專家團隊,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為總場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總場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共建專家工作站,合作開展青岡、石櫟等優異種質資源保存、種子園和良種工程化技術創新。與浙江農林大學合作成立研究生實習基地,加強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成果轉移轉化。建成以楠木、青岡等珍貴樹種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良種選育與試驗示范為核心的國家楠木、青岡林木良種基地。
目前,共建設各類種子園、種質資源庫、母樹林試驗示范林3830畝、珍貴樹種示范基地7700余畝。
科學經營培養場村共富新業態
總場強化林旅融合,探索森林康養休閑新模式。充分發揮城郊區位優勢,聯合總場所在街道、村社,著力打造朱家埠郊野公園,開展森林徒步、騎行漫游、森林露營等活動。
針對總場周邊鄉鎮低效林面積較大的問題,總場制定退化林修復方案,并充分發揮總場技術優勢和珍貴樹種種苗資源優勢,協助周邊鄉鎮、村開展退化林修復工作,贈送苗木4000余株,完成退化林修復示范200余畝,并在全市推廣實施4300畝,有效改善退化林森林結構。
按照“統一流轉、標準建設、資源入股、合作運營、強村富民”閉環機制,由總場流轉周邊鄉村集中連片毛竹林,改種油茶、套種中藥材,建設“油茶+中藥材”標準地500畝,由村集體和國有林場合作運營,利潤按比例分成。預計經過3—5年經營管理,將實現黃精畝產約2000公斤、產值1500余萬元,為農戶增加租金收益約100萬元、分紅約50萬元,帶動村民實現林地租金、勞動薪金和股金分紅等綜合收益。
拓寬總場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總場從“監、測、防、管、服”五大維度著手,以打造智慧化管控平臺為核心載體,探索建立以全域監管、防火監測、景區智慧化服務等功能為重要內涵的“1+N”智慧系統,實現從“人防”向“人防+技防”穩步轉換,有效降低國有林場經營管護成本、顯著提升管護效能。
總場以重點項目引領,持續強化生態環境質量。依托浙江省天然林保護修復重點項目計劃開展天然林修復8萬畝,其中天然林6.4萬畝、非天然公益林1.6萬畝。
同時,結合地方林業發展實際與特色,總場將天然林系統修復劃分為森林撫育5.16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2.84萬畝,分別合理制定3類針對性修復模式,科學明確各模式技術規范;同步開展天然林成效監測工作,監測分析項目實施產生的森林資源變化和生態效益發揮情況,并評估項目實施成效,總結天然林修復措施有效性,為全周期經營提供科學依據。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云南省西疇縣繪就生態經濟雙贏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