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
伴隨著綠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生態建設的全面推進,梅縣的“含綠量”與“顏值”正與日俱增。綠起來、美起來的同時,更要用好資源優勢,最大限度讓“沉睡”的“綠資產”活躍起來,以生態“含綠量”謀發展“含金量”。
水車鎮鵝峰村的一家企業的油茶基地,有著近500畝油茶樹。近日,頭戴草帽、身穿迷彩服的基地管理人員古志年正蹲在樹下整形修枝、清理雜草,與郁郁蔥蔥的油茶樹融為一體。
“枯枝、病蟲枝、衰弱枝、過密重疊枝、交叉枝,這些統統都要修剪,馬虎不得。”談到油茶管理技巧,古志年打開了話匣子。據其介紹,該基地創立于2012年,占地475畝,種有岑溪軟枝油茶6萬余株。此前由于疏于管理,基地雜草叢生、油茶樹勢衰敗、掛果率低,效益一直不佳。
“土好水好、氣候適宜,只要用心管,就沒有管不好的油茶樹,青山定不會辜負你。”古志年說,6年前接手基地管理后,管理團隊從基地規劃、基礎設施入手,一頭扎進深山精耕細作。去年,基地終于迎來豐產,收獲茶油鮮果27萬斤,干茶籽6萬斤,產值達9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油茶是生態和經濟型優良樹種,也是梅縣區林業優勢產業,既保護了青山綠水,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作為首批省級油茶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基地,梅縣區油茶種植面積約2.2萬畝。近年來,該區持續鞏固油茶優勢產能,引導國家林業龍頭企業分別在梅西、石坑、南口建成近8000畝優質油茶標準化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村民增收。
將資源優勢變為發展優勢,梅縣區在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上持續發力。
一方面,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澳洲堅果、板栗等特色木本糧油樹種。另一方面,推行紅豆杉、五指毛桃、道地中藥材、珍貴食用菌等適宜林下種植作物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同時推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產業等深度融合。2022年,該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達32.66億元。
生態的優化,產業的發展,讓在外拼搏的游子們看到了家鄉的發展潛力,不少人選擇回到家鄉,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產業。梅南鎮九龍村人巫慶豐便是其中一員。
“九龍在大山深處,以前總覺得太偏遠,現在看來,這好山好水正是發展林下養殖的最佳選擇。”2017年,在外闖蕩多年的巫慶豐回到九龍村,開始了他的棘胸蛙養殖事業。
巫慶豐介紹,棘胸蛙又叫石蛙,雄體胸部長有分散的角質黑丁肉剌,故名棘胸蛙,素有“山珍”“百蛙之王”之美譽。“它們尤其喜歡生活在林木繁茂的山溪內,喜群居和夜間覓食,畏光、怕驚擾,因此便選擇在這密林深處建設養殖基地。”
經過5年的完善和發展,如今該基地養殖的棘胸蛙銷路已遍布梅州、揭陽、深圳、龍巖等城市。2022年,該基地售出成品蛙約7000斤,產值達91萬元。“最大化用好九龍生態資源,下一步計劃在林下建設仿野生養殖場池,讓它們在更接近自然的環境下生長,爭取年產量突破1萬斤。”對于這份新事業,巫慶豐信心十足。
如何讓高品質的“綠”轉化為源源不斷流動于城鄉之間的“富”,實現點“綠”成“金” 、變“林”為“寶”,梅縣區仍需解決產業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林產品缺乏精深加工等短板。
未來,梅縣區將從機制創新入手,探索林業規模集約經營,同時持續強化政策、資金扶持,利用好優質森林資源,做強產業、做出樣板,讓綠水青山“底色”更美,金山銀山“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