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一望暮蒼蒼,長蕩湖頭煙水長。”據江蘇省常州觀鳥愛好者群體常州自然觀察團2月發布的《長蕩湖濕地鳥類觀察》,2022年,長蕩湖濕地共觀測到鳥種18目53科222種,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白鶴、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黃胸鹀和青頭潛鴨。相比2021年,觀測總鳥種數略有上升。
“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近年來,常州市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不斷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常州新圖景。”常州市生態環境局生態文明建設處處長倪小明說。
“三大保衛戰”,迎來環境質量改善的歷史性突破
2023年1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給常州市委、市政府發來賀信,充分肯定2022年常州市為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作出的突出貢獻。
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復信中表示,全市將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為高水平建設美麗中國省域范例貢獻常州力量。
兩封信的背后,是常州環境質量改善取得的新的歷史性突破:2022年,常州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率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五,七項主要空氣質量指標均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質國省考斷面雙達標,省考斷面優Ⅱ比例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
2022年,常州堅持迎“藍”而上,空氣質量取得歷史最優成績:PM2.5濃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是全省唯一一個空氣質量五項主要指標全部改善的城市,其中二氧化氮、臭氧改善率全省第一,PM2.5、PM10、優良天數比率改善率全省第二;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下降11.1%。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全市上下深化工業源減排、強化臭氧污染防治、加強揚塵污染防治、加快實施“綠色車輪計劃”等協同努力。
同時,常州堅持向“水”而生,2022年,常州通過“碧水保衛戰”,讓“新魚米之鄉”不斷從藍圖躍向現實:全市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雙達標,Ⅱ類水質同比提升25.5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主要入湖河道總磷、總氮均值分別同比下降11.8%、13.1%,洮滆兩湖總磷分別同比下降18.1%、12.3%,太湖治理連續15年實現“兩個確保”。
常州“凈土保衛戰”也打得有聲有色。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農業面源治理得到有效推進,全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92.3%,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3.8萬畝,溧陽市慶豐村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方創成“江蘇第一方”。
綠色轉型,讓城市發展“含金量”更足
作為兔年新春“第一會”,常州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對打造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進行了全面部署。建設新能源之都,常州已蓬勃成勢。目前全市新能源領域形成“發電、存儲、輸送、應用產業閉環,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五,產值超5000億元。
高歌猛進的新能源之都建設,助力常州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轉型的“含金量”:2022年常州工業總量首次破2萬億元,躍居全省第三。其中,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三大產業同比增長96.5%,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102.2%。
近年來,常州市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不斷擴展城市發展“含綠量”:通過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全市新增光伏裝機容量24.53萬千瓦,全年累計發電155.37萬千瓦;圍繞“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全市全面落實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和30條政策,積極培育14家省級“綠色發展領軍企業”、22家省級“綠色工廠”,促進工業穩增長、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工作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得到全面推進,2022年整治提升“危污亂散低”企業2569家、盤活批而未供土地1.3萬畝、低效用地再開發2.5萬畝,獲批全省唯一“危污亂散低”出清資源配置改革試點。
隨著鐘樓區被命名為第五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常州市各轄市區均躋身“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行列,常州打造“長三角生態中軸”的進程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2022年,常州市的生態建設就取得了諸多突破:溧陽市天目湖鎮成為全省唯一入選“中國生態文明獎”的單位,溧陽市、新北區入選全省首批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金壇區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修復省級試點通過驗收……
通過多年努力,“生態綠城”已經發展為常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重要名片。2022年,常州市始終堅持“為城鄉持續增強生態功能、為市民提供更多綠色產品”為核心,實現增核10614畝,擴綠641.5畝。生態綠城項目建設使得自然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凈化環境等生態功能和碳匯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同時為常州市民提供了一批優質生態產品,讓“處處皆綠,人人可享”的幸福宜居綠色生活觸手可及。
固本強基,環境治理能力躍上新臺階
《常州市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經江蘇省人大批準后,將于2023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城市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與此同時,《常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已完成立法調研,《常州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完成了修訂。為生態環境保護筑牢法律屏障,常州不斷打造實踐樣板。
2022年,緊扣環境治理能力提升的自我要求,常州積極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當年10月,《常州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正式出爐,對全市未來3年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目標和任務進行了詳細部署:到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100%;至少建成11個生態安全緩沖區;形成水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
藍圖美好,更需當下的日夜奮進。2022年,常州市推進實施年度69個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58.07億元,年內應完工的48個項目均已完成。
2022年,常州市編制完成全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并以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五大類固體廢物為重點,全力提升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為推進“美麗常州、生態中軸”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此,常州市加快構建有機廢棄物“收-儲-運”體系,實施15個重點項目。建成9個集中收集點,累計服務企事業單位4072家,收集各類危廢4981噸,初步解決小量危廢處置難、處置成本高等問題。
生態環境測監控能力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2022年,常州市持續提升非現場監管能力,12個工業園區上下風向建成24個環境空氣VOCs站點和380個微站點,完成2844家排污單位自動監測監控聯網和397個秸稈焚燒視頻監控聯網,建成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一體化平臺并完成試運行。
上一篇:福建持續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