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青山連綿,眼前茶園連片,茶農在其間忙碌,游人絡繹不絕。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壩鎮,這樣熱鬧的場景讓村民欣喜不已。
發展綠色經濟,引領產業振興。如今的毛壩鎮,建成茶園面積10.6萬畝,其中有機茶2000畝、綠色認證茶兩萬畝,培育大小茶葉加工企業153家,茶葉年產量達到1.4萬噸,產值突破7億元。
把茶葉發展成脫貧致富“黃金葉”,諸如毛壩鎮的故事在恩施州各地頻頻上演。
自2021年恩施州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其立足“土硒茶涼綠”特色優勢,構建了以生態文旅康養、特色富硒、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綠色新興等產業為主體的綠色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相得益彰的綠色之路。
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夯實綠水青山本底
提起湖北恩施州,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和特色的土家文化為其平添幾分獨特的光彩。
身為長江中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恩施州特色資源富集、生態價值高,被譽為“世界硒都”“華中藥庫”“武陵生態明珠”“土苗風情園”。
可這里也一度經濟基礎薄弱,曾是全域貧困地區,2020年全州GDP僅占全省2.56%,“富饒的貧困”成為最大的阻礙。
美麗恩施清江
走“兩山”轉化之路,無疑成為恩施州全域振興、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恩施州成立了以州委書記為組長,州委副書記、州長為第一副組長的“兩山”基地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以州委常委和副州長雙掛帥的“兩山”創建工作專班,扎實推進“兩山”建設。
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夯實綠水青山本底。在恩施州生態環境局范宏濤副局長看來,“在保護好現有自然資源基礎上,厚植生態底色,是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span>
為此,恩施州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印發了《恩施州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并監督實施的方案》,初步建成了全州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系統;在全省首創五級“山長制”管理體系,出臺了全國首部城市規劃區山體保護條例;建立了州、縣、鄉、村四級“河長制”和州、縣、鄉、企業四級“庫長制”,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全面實施“林長制”,森林資源管護能力不斷增強,被納入全國林地分等定級試點。推動建立“田長制”,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與此同時,綜合統籌治水、治氣、治土、治山、治城,大力推進生態建設。
筑牢綠色高質量發展基石,恩施州環境效益突出,綠水青山“顏值”更靚。
恩施州保持“氣質”優良,2021年,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到95.9%、PM2.5累計平均濃度為24微克/立方米,均居全省第2位;“水質”亦清澈,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進入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前20位,清江入選全國“最美家鄉河”;“土質”更安全,2020年底,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生態價值”穩定,森林覆蓋率達到69.23%。
恩施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未來也在生態。恩施州堅守綠水青山的發展底線,為激活綠色產業奠定基礎,擦亮了“仙居恩施”的亮麗名片。
深挖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臨近初冬,恩施州鶴峰縣走馬鎮金崗村黨員徐華軍一邊忙著茶園冬管工作,一邊和茶農聊聊天,分享有機茶種植心得。
作為金崗村“有機茶產業示范戶”,徐華軍堅持不打除草劑、不打農藥、不施化學肥料,并主動承擔起技術員職責,深入田間地頭,義務為農戶提供種植有機茶技術指導,引導全村發展優質有機茶2700余畝。
以茶為核心、以山水田園為載體,走馬鎮持續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擴大有機食品、有機茶葉的生產種植規模,大力推進“企業+”模式,通過凱榮、鑫農等農業企業帶動百姓發展有機農業;拓展生態農業循環種植模式,探索推行“有機稻+葛仙米”融合發展的產業模式,建設走馬“葛稻共生”生態產業示范園區,讓鄉村更美麗、農業更興旺、農民更富庶。
鶴峰走馬鎮萬畝茶園
走馬鎮的變遷,正是恩施州扎實走好“兩山”轉化之路,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的縮影。
恩施州錨定目標,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將特色資源優勢嵌入生態產業,拓展延伸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生態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在此過程中,我們還強調產業生態化。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嚴控‘兩高’項目,推進傳統產業迭代升級,倒逼落后產業‘騰籠換鳥’,加速新興產業培育引進,守住綠色發展的安全邊界?!倍魇┲萆鷳B環境局范宏濤副局長對記者表示。
抓住產業發展的良機,恩施州經濟效益顯著,金山銀山“價值”更高。繼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首次跨過千億元大關后,2021年恩施州實現GDP1302.36億元,同比增長16.52%。
在全域謀劃、強力助推的布局中,綠色生態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產業集群穩步發展,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329元、13096元,同比增長10%、10.5%。
探索多種“兩山”轉化模式,生態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在恩施市白果鄉兩河口村陽昌隆生態農場,一條小溪順山而下,繞著山田,淌進民居,三兩村民圍坐在巨幅墻繪下售賣當地特產,游客們在草地上支起帳篷體驗露營。
“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村莊成了景區,我也吃上了‘旅游飯’?!贝迕裉锉f出了大家的心聲。
同樣在恩施州咸豐縣唐崖鎮彭家溝村,曾經困于高山之巔的鄉村,如今一邊走致富路,一邊將循環農業、生態發展、綠色無污染作為全村發展產業的“生命線”,開展環境大整治,推進“美麗庭院”建設,干凈整潔、花香四溢、果木飄香成為每家每戶的新圖景。
“好的評價也是吸引力,名聲好了,游客也多了。今年5月,我開了農家樂,最多一天接待了100多人?!?2歲的官輝嘗到好生態的甜頭。目前,村里還有更多村民計劃開民宿和農家樂。
“2000平方米的村智慧農業中心這幾天就投入使用,我們的電商團隊也將入駐開播,為彭家溝產業發展助力。”武漢來的唐良坤十分看好這里的前景,他將與村里聯合成立了彭家溝農旅發展有限公司,將為這里的鄉村旅游“插上翅膀”。
在利川市,也以全域旅游發展為引領,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文化內涵,發展當地生態文化旅游,將旅游與康養、農業觀光、文體等有機結合,南坪田園綜合體、蘇馬蕩康養旅游、柏楊非遺文化網紅街、白鵲山民宿、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利川站賽(國際賽)等成為“旅游+”“+旅游”融合發展的典范。
利川佛寶山
放眼恩施州,其以鄉鎮、村、旅游區等為突破口,探索形成了“旅游+轉化模式”“政府引導+科技轉化模式”“生態修復+轉化模式”“生態農業轉化模式”等“兩山”轉化模式,也涌現出了恩施大峽谷自然旅游、唐崖土司城文化旅游、花坪鎮種質資源利用和鶴峰九連山林場生態系統修復等典型案,不僅社會效益凸顯,也讓“兩山”基地名片更亮。
萬山擋不住,蹚出致富路。恩施州堅持立足守護優美生態,用綠水青山敲開綠色發展的大門,繪就美麗恩施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