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育苗、種樹也可以獲得‘碳林貸’優惠貸款,這幫我們公司解決了油橄欖基地的資金投入問題。”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瑾艷說。7月,這家有著6000余畝油橄欖育苗及種植基地的企業獲得一批900萬元“碳林貸”,這也是湖北省首筆森林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
為何育苗、種樹也能獲貸款?近年來,地處鄂西北山區、屬于秦巴山片區國定脫貧縣的湖北省十堰市鄖陽激活了436.17萬畝森林資源,走出了一條綠色創新之路,把老百姓從未聽過的“碳林貸”帶進了這片肥沃的土地。
“所謂‘碳林貸’,就是以植樹造林產生的碳匯收入和經濟收入作為主要還款來源,還包括預計可實現的碳匯收益權也可用于貸款質押。”鄖陽區鄉村振興局局長何統林解釋,與傳統的抵押品不同,“碳林貸”引入了綠色資源要素,碳排放收益可作為有效資產。
一個值得關注的背景是: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的2021年要抓好重點任務之一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對于朱瑾艷而言,最愁的就是前期的資金投入問題,從油橄欖種植、加工、銷售,打著算盤,過緊日子,要保證正常運轉還差3000萬元,800多農戶都得靠著油橄欖過日子。
如何把綠水青山“變現”為金山銀山?十堰鄖陽工作人員上門向朱瑾艷推介了“碳林貸”產品,通過可實現的碳匯收益權和房地產抵押的組合擔保方式,為鑫欖源公司授信3000萬元,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在發展碳匯金融時,一筆綠色賬是這樣算的:作為湖北省林業大縣的鄖陽區,林木蓄積量840.67萬立方米,據測算年可釋氧固碳1538萬噸,按目前每噸均價35元計算,年可實現碳匯總收益5.38億元。
“‘碳林貸’作為鄉村振興重點金融產品,可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農行湖北省分行有關負責人介紹,“碳林貸”的資金主要用于苗木購買、林地維護、灌溉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森林的碳匯功能,助力鄉村振興。
但這處林業大縣的“碳林貸”金融創新背后還面臨現實困境。目前全國性的碳匯交易平臺不足10家,其中計量、監測、交易機構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另外,針對不同緯度、不同種類的林木,同一種類天然林、人工林、人工幼林等釋氧測算各不相同,監測評估難度大,無法精準定價難,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實際收回林業碳匯收益十分有限。
不少坐擁山林資源的脫貧地區,守著“綠寶山”,卻挑不上“金扁擔”。
十堰鄖陽成立了碳匯產品創新課題組,在“林果貸”的基礎上融合碳匯交易,創新推出了“鄉村振興碳林貸”。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鄖陽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綠色產業資金活了,農民的錢包也鼓了。
如今,通過流轉農戶土地4880畝種植油橄欖,湖北鑫欖源科技有限公司輻射帶動800余戶農戶,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在“碳林貸”的加持下,另一家十堰綠鑫廣晶新能源有限公司投入了1000萬元培育10萬畝菇耳林種植基地和原有菇耳林管護,帶動6500余戶戶增收1.6萬元以上。
今年,菇耳林種植基地向農戶提供了不少香菇菌棒原料。在香菇大棚里,謝海兵的父親謝太國管護香菇菌棒。3年前,謝海兵一家從30公里外的鄖陽區五峰鄉大山上搬下來,住進青龍泉社區125平方米的四居室。種香菇,開超市,一家人年收入17萬元,比3年前翻了近十番。
“一家人勁兒往一起使,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再上一層樓。”謝海兵笑著說。
1.5萬人的青龍泉社區,配套建成的1100畝的香菇產業基地,上下游鏈條打通,如今已發展成脫貧兜底的“香菇小鎮”。
為了讓金融創新更“接地氣”,十堰鄖陽還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創新的組合拳:采取“預期碳匯收益權+”的擔保模式,如以“4880畝碳匯收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擔保方式,向企業發放貸款;對碳匯貸資金用途進行監管,如對有著3億元貸款的綠鑫林業,監督其在漢江沿岸楊溪鋪鎮、安陽鎮實施油橄欖新造林3萬畝,確保貸款“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截至目前,鄖陽區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39.75億元。3家使用了“碳林貸”的企業發展了林特產業,每年增加固碳量45萬噸。
“百姓把荒山當田地種,把樹木當莊稼管,形成了良性循環。”何統林說,“碳林貸”激勵了企業在漢江沿岸發展油橄欖和菇耳林產業,又涵養水源,改良了土壤,減施化肥農藥,保護了生態環境。
沒想到“碳林貸”火了。十堰鄖陽以碳林貸、綠茶貸、柑橘貸等產品為基礎,又推出菌菇貸、生豬貸、黃酒貸,聯動六大重點產業上下游齊頭并進。
產業順了,金融活了。在鄉村振興上,碳匯貸款降低了鄉村建設融資成本,銀行下調貸款利率,共節省了3395萬元利息支出。十堰鄖陽有4家企業采取“碳匯收益+”方式,撬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16億元。
金融創新的輻射力正在一步步地發生。在漢江流域一線,香菇小鎮、東方橄欖園、新希望小鎮等示范園建起,鄉村美了,產業強了,農民富了。
上一篇:云南昌寧完成森林撫育1.5萬畝
下一篇:廣州增城區首創產業林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