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省洪雅縣東岳鎮的八面山起,沿著大相嶺山脈蜿蜒向前,莽莽林海一望無際。這里便是洪雅縣國有林場的98.8萬畝“責任田”。
1951年,四川省農林廳根據《西南區土地改革山林處理辦法》的規定,將洪雅縣境內100萬畝森林收歸國有,1953年成立洪雅縣國有林管理所。這就是洪雅縣國有林場的前身。
“當時山光禿禿的,沒得一棵像樣(成材)的樹,連續幾年造林,山上才有點綠色。”林場退休工人賀祝山在營林回憶錄《凡人小事》中寫道。
68年過去了,林場為成都平原、青衣江流域筑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在改革中,林場通過串聯森林旅游產業鏈,讓群眾共享綠色福祉。
激情燃燒的歲月
走進洪雅縣國有林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幅幅黑白老照片讓人仿佛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建場之初,綠化祖國刻不容緩,林場誓讓荒山變綠山,大批知識青年與附近村民火速集結,自帶被褥上山搭棚子、劃地塊、建苗圃,開始了艱苦創業的征程。
山里的氣候常年陰冷潮濕,云遮霧罩,生產生活條件更是異常艱苦。造林工人最多時達萬人,住的是廟宇、工棚、巖洞,吃的是玉米窩頭、洋芋、野菜、干糧,幾十個人擠在一起吃飯、睡覺。交通靠走、通信靠吼、點燈靠油,生活物資全靠肩挑背磨上山。
外出造林,常是披蓑衣、戴斗笠、穿麻窩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這些都是林場第一代創業者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的真實寫照。
即便“文革”期間,山上造林生產也是如火如荼。
“花溪河上楊村河,林場恰在玉屏腰,十年動亂杉林起,創業艱難奇跡多。人皆造反我造林,夜晚挨斗日挖坡,老將不減當年健,發揚傳統更爭雄?!眹鴦赵涸r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吳象在20世紀80年代考察林場,對林場造林精神賦詩褒獎。
萬般辛苦終成就,林場森林蓄積量由建場初期的129萬立方米增加到834萬立方米,年均增加1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由14.7%提高到86.4%,林木綠化率達99.3%。
如今,這里“林海闊天際,萬木風蕭蕭”,已成為四川一道亮麗的風景。
科技興林質為先
植樹造林,種下去養得活并不容易。
1956年-1962年,3000余名林場人戰天斗地,造林8萬余畝,但黃化枯死較多,造林保存率不到40%。林場人流汗又流淚,眼看造林不見林,成林不成材。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
洪雅縣國有林場緊跟時代步伐,同年設立林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組建科研團隊,緊緊圍繞林場森林經營面臨的實際難題開展科學研究,攻克了林業生產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為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了強大的科技保障。
林場不斷探索生態建設新理念,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走科學、生態的造林綠化發展之路。
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森林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良種。林場人秉承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以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扎根深山老林,守住清貧,耐住寂寞,跋山涉水選擇優樹,手工描繪窩位圖、嫁接、授粉、子代林測定,攻克重重技術難關,選育林木良種,每一粒種子都浸透著林場幾代育種人的辛勞與汗水。
1976年,林場建立國家杉木柳杉良種基地,1984年被原林業部確定為部省聯營良種基地,2009年被原國家林業局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
目前,林場擁有種子園、母樹林、采穗圃、試驗林、子代林等,總面積8967.8畝,取得省級林木良種審(認)定5個。優良的杉木、柳杉、日本柳杉種子遠銷云南、貴州等地,累計生產良種壯苗4億多株,造林200余萬畝。
良種壯苗、適地適樹,為林場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笆濉逼陂g,林場累計生產良種0.45萬公斤,培育優質苗木500余萬株,造林遺傳增益提升11%-22%,間接效益數以億元計。
三分造林,七分管林。作為生態保護的“國家隊”,洪雅縣國有林場始終把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責任扛在肩上。林場調整森林經營方案,引進近自然經營理念,根據不同需求,定向培養,生態系統功能得到修復,森林“三大效益”持續向好。
2001年和2016年林場野生動植物綜合科學考察數據對比顯示:植物由1900種增加到1954種,動物由425種增加到475種,大熊貓由4只增加到13只,先后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扭角羚,黑頸鶴等,二級保護動物白鷴、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等珍貴視頻、照片,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顯著提升。
2017年,林場以壯士割腕的氣魄,關停、拆除礦山14家、電站30座,生態修復338畝。
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為洪雅縣林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洪雅縣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中國生態文明獎”“全國生態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生態福祉全民共享
如今,漫步洪雅玉屏山森林康養步道,不僅可以賞森林美景,聽蟲鳥鳴唱,還可以跟隨步道標識系統提供的圖例和說明,進行森林康養活動,了解森林科普知識。
人們走進森林、擁抱綠色,收獲滿滿的幸福感,正是對“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好的詮釋。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木頭經濟”到如今近自然經營森林,林場人在不斷探索與實踐。
1991年,洪雅縣國有林場率先在全省探索開展森林旅游,建成“四川林業第一村”玉屏山森林度假村,1993年建立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探索“少砍樹、不砍樹照樣能致富”的路徑,為國有林場開展森林旅游邁出了第一步。
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胺獾丁蓖7ィ馕吨謭鰶]了主要經濟來源,職工由砍樹人變為“看”樹人。那么問題來了,“木頭經濟”如何轉型,又該如何破解?
有問題就會有答案。林場干部職工迎難而上,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先后投資4.2億元對瓦屋山原始森林獵奇探險景區、玉屏山人工林海度假區進行了開發建設,形成了150萬人次的年接待能力,成功實現了人工商品林經營從木材采伐到森林旅游開發的轉型升級,被眉山市授予“旅游大變樣先進集體”稱號。
林區變景區、林場變市場。“不砍樹照樣能致富”,為讓綠色產業生命力更加旺盛,林場引入社會資本,投資近20億元建設玉屏山、瓦屋山森林康養基地,建立起生態培育優質、發展規劃全面、投資建設多元、業態發展豐富的森林經營和生態旅游開發管理體系。
洪雅縣國有林場2020年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5.5萬人次,實現經濟收入7151萬元?!扒嗌阶兘鹕健?,為林場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2015年3月,《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正式印發,明確了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
如何順應木材商業性采伐趨緊的大勢,達到保生態、保民生、促轉變的改革預期?發展森林康養是洪雅縣國有林場的答案。
2015年,林場成功舉辦中國首屆森林康養年會,會上制定了全國首個森林康養服務“玉屏山(企業)標準” ,森林康養發展在玉屏山起源。
目前,林場研發形成各類康養產品40余種,“森林康養四步法”“森林康養養生套餐”“標識標牌系統”“森林康養體系建設”成功納入國家森林康養教材編寫內容。林場先后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康養基地4個、國家級康養示范基地1個、森林康養國際合作示范基地2個。
2019年4月,四川省首批兩條森林康養走廊發布。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玉屏山景區森林健康養生地列入大峨眉森林康養走廊。2018年4月至2020年底,洪雅瓦屋山、玉屏山、七里坪康養旅游景區接待游客近100萬人次,收入近2億元。
建場60多年來,洪雅林場先后榮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十佳林場、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單位、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等稱號。一項項榮譽來之不易,見證了林場風雨兼程的發展之路,也見證了我國國有林場改革發展之路。
上一篇:貴州全力推進林業產業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成渝經濟圈林草種苗合作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