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召開的國家林草局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森林食物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富民效果日益顯現,已成為林業支柱產業,帶動數千萬林農增收致富。
森林食物涵蓋“米袋子”“油瓶子”“菜籃子”“果盤子”,發展森林食物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目前,我國各類森林食物年產量2億多噸、人均140公斤,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是森林食物生產的主力軍。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7億畝,年產值超過2萬億元,全國2800多個縣中超85%的縣種植經濟林;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年產值約1萬億元。
森林食物產品種類更加豐富。木本油料供給多元化,茶油年產量80多萬噸,還有橄欖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多種木本食用油。木本糧食供應充足,板栗、棗、柿子、松子、仁用杏等種植面積約1億畝,產量1400萬噸。水果種類繁多,種植面積2億畝,產量約1.9億噸。森林特色食品、木本調料、木本飲料等新產品市場接受度不斷提高。林下種植養殖提供林禽約49億只、林畜5000余萬頭,林糧、林菌、林果、蜂蜜等大量高品質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平莊鎮的林下茶樹菇基地 唐鵬攝
產業富民效果日益顯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果種植面積約2100萬畝,產量1400萬噸,帶動480多萬林農年人均增收6400多元。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惠及林農近1200萬人,帶動林農年人均增收3600多元。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將“小核桃”做成“大產業”,核桃種植范圍覆蓋全州967個村,綜合產值180多億元,帶動37萬農戶就近就業增收。
近年來,國家林草局深入踐行大食物觀,以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為主要抓手,科學合理開發森林食物資源,加快推動森林食物生產擴面增量提質。
加強規劃引領。出臺《“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組織編制油茶、榛子、仁用杏等發展指南,明確主要森林食物產品的發展方向、區域布局和重點領域,指導各地依托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森林食物。
創新政策供給。與國家發改委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資源管理、用地保障、財稅金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舉措。打好支持油茶發展的政策組合拳,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與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保障油茶生產用地的通知》,實施中央財政油茶獎補政策,全力推動油茶擴面增產。2023年,全國油茶種植面積7300萬畝。今年1—9月,全國完成新造油茶林371萬畝、低產低效油茶林改造265萬畝。
推進基地建設。指導各地建設一批高標準油茶基地、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與農業農村部聯合開展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工作。建成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49個、林特類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7個,啟動實施了14個油茶示范獎補項目,充分發揮以點帶面作用,推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產業提質增效。
完善管理服務。開展主要經濟林樹種面積產量統計、林下經濟產業監測,摸清產業發展底數。健全標準體系,發布各類經濟林產品國家標準33項、行業標準110多項。組建油茶氣象服務專家聯盟,精準提供氣象服務。優化產銷對接,依托義烏森博會、新疆特色林果博覽會等林業重點展會和中國農民豐收節經濟林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推介森林食物產品。
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著力推廣良種良藝良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著力推進基地建設,提升經營效益;著力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著力強化科技支撐,推動產業升級,進一步提高森林食物供給能力。
新造木本糧油林全部使用優良品種,適度擴大種植面積。加大低產低效木本糧油林改造力度,分類施策提升產量質量。對于其他種類經濟林,逐步加強良種培育推廣和更新改造,有效提升單產。
在木本糧油生產優勢產區集中連片開展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種植,建設一批高標準基地。鼓勵各地根據林業資源條件、區域特色,以林下種植、養殖為重點,建設一批林下經濟基地,以點帶面推動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用好財政資金,支持木本糧油林營造改造、林木良種培育和技術推廣。加強林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森林食物生產條件。引入金融活水,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長周期、低利率的特色金融產品,有效解決經濟林、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鼓勵林業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協同發力,盡快突破輕簡化栽培、采收機械、精深加工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展森林食物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產品。
發布會上,云南、吉林、廣西、新疆、江西林草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介紹了各地林草產業發展亮點。
下一篇:天水花牛蘋果,“牛”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