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發展森林康養,推進生態文明
由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江西省林業局、撫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康養國家創新聯盟、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康養分會、撫州市林業局、資溪縣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六屆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大會于3月28日上午在撫州市資溪縣開幕。第十三屆全國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原局長張建龍、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史可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式。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作《發展森林康養,推進生態文明》視頻主旨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作《發展森林康養,推進生態文明》主旨報告)
唐守正院士在主旨報告中提出,森林康養產業的本質屬于生態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自古就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中國古代養生體系中可以發現大量的利用森林生態環境結合養生功法、自然療法的做法,中華自然養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支奇葩享譽世界。中國森林康養的系統研究和實踐至今不到10年時間,在兩山理論指導下,在現代醫學和現代林學的支撐下,森林康養事業蓬勃發展,開展了大量森林康養的理論研究和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的試點和示范,目前我國各類型森林康養基地4000余家,森林康養年接待訪客近5億人次。成為中國新時代林草行業發展新業態。
唐守正院士指出,森林康養事業和產業迅猛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人們對于自然的認識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遙遠的古代人類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和取得更多的收獲從森林中走了出來,開墾了農田、建立了農村、鄉村、修建了工廠、發展了城市,迅速提高了生產力、改進了生活質量。我們經歷了由原始文明、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20世紀后期,人們發現伴隨著文明的進步,卻使人類越來越遠離了自身的發源地,遠離了自然,遠離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圈。出現了許多嚴重的生態問題。一些現代術語,例如“城市綜合征”表示(生態與環境對自然的偏離)或“現代病”表示(對人體健康的負作用,例如自然缺失癥)等。究其原因涉及到人們為了追求生活舒適,割裂了生態系統、惡化了環境,最終又妨礙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社會需要打破這個悖論。
隨著科學的綜合發展,人類終于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所謂“現代病”的根源是人類背離了他所依賴的自然生態過程。過多地依賴了人造生態系統。需要我們重新反省人與自然的關系。森林生態系統是和人類關系最大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森林里有山,森林里有水,森林里富有新鮮的氧氣、高濃度的負氧離子、有益生命的植物分泌和揮發的“精氣”,因而有生機勃勃的生命,人類的祖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進化成現代人類的。人類需要接近自然,回歸自然。“城市森林”的理念是為了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的了一個思路。讓城市擁抱森林,盡量接近自然生態系統。“森林康養”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個思路,它把森林、健康、旅游、醫學融為一體,走出城市接近自然,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也是人類身心健康之源。這個思路在一些國家已經有一些理論和實踐,例如把森林康養納入國民醫療保障系統中。但是還有更多的理念、概念、內涵、技術等待研究和討論,還需要去探索和實踐。
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康養分會于2015年,啟動了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至今已經產生了多批試點單位,為森林康養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建立了堅實的基礎,累積了大量可以借鑒的經驗,為進一步提高中國森林康養水平,使中國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自從森林可持續經營得到世界共識以來,人們重新認識了森林對人類經濟社會的重大作用,尤其是森林對人類身心健康、培養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感情、提高人們對生態保護的自覺性等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都是森林康養的文化屬性。認真修復退化的森林生態和草原生態系統,對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為森林康養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的和充分的條件。
由于森林康養的屬性,一方面要求森林、健康、旅游、運動、療養和醫學等方面的密切合作,現在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也一定會越來做的越好;另一方面也要求森林質量越來越好,綠色森林產品越來越豐富。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食品更健康、景色更美好、更好地傳播生態科學和文化,形成中國特色的森林康養理論和技術。這兩點是森林康養可持續發展的命脈。
從本質上講,森林康養屬于生態文明范疇。它不僅是一個產業,更應該是一種事業。現在有不少關于森林康養的論文,對于森林康養的內涵和形式都有很好的論述。我愿意再一次強調森林康養的文化屬性。沒有文化的產業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森林康養應該設立獨立的學科。森林康養不等于醫療,也不等于康復。它的目的不僅是強壯身體,也要鑄就靈魂,形成自己的承繼和風格。在欣賞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要感悟生命之靈,培養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性。除了普及養生知識外,普及森林科學和森林文化也是森林康養的向導的一項重要任務,讓森林康養事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