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有“三晉生態第一縣”的美譽,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55.23%,林木綠化率達70.77%。在這片綠色海洋中還有著鮮為人知的紅色傳承。在國家文物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一批12處“紅色草原”名錄中,山西沁源花坡草原成功入選。這片紅色熱土的神秘面紗也隨之被揭開。
花坡是山西太岳山的主峰之一,位于山西省沁源縣西北部,海拔1800—2500米以上,最高處海拔2523米。山頂呈饅頭狀,坡度平緩無崖,林木稀少,天然草地面積4萬畝,多為豬牙蓼、苔草草甸和披針苔草、地榆草甸,是典型的亞高山草甸景觀。
沁源花坡還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傳承。早在1926年,這里就有了黨的活動,1930年建立黨的早期組織,1937年10月山西新軍駐扎沁縣后即開始在沁源縣開展活動。1940年冬,日軍對太岳區進行報復性的“三光”政策大掃蕩,11月26日,綿上村民兵藥炎明正在場上打場,突然發現有日軍進村,他手提剌戈就往山里跑。在一個坡上,藥炎明扭頭看見一個端著槍的日軍正低頭爬坡,他舉起剌戈猛地向那個日本兵頭上砸去,把這個端槍的日本兵一下打死,他下坡收了日本兵的槍,還把另一個追上來的日本兵也打了一槍。藥炎明英勇殺敵的事跡,激勵和振奮了全區人民抗擊日寇的斗爭信心,成為太岳區人民學習的榜樣和典范。
1940年1月至1941年9月1日,太岳區黨委、太岳軍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屬太岳行署在沁源縣相繼成立,從此,沁源縣成為太岳區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閻寨村被當時稱為太岳區的“小延安”。
1941年,綿上縣游擊隊、綿上縣青年復仇大隊、決一旅、洪趙支隊,在古寨、黑虎山、王陶、王和等地對出駐點搶糧的日偽軍和“掃蕩”日軍進行伏擊、夜襲,打死打傷日軍100余人,俘虜日軍士兵渡邊正義,活捉并槍決了漢奸吳勇智,策反警備隊30余人,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鍛煉了綿上縣軍民的對敵斗爭本領。
從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8日日軍撤走,綿上縣軍民在反維持、反“掃蕩”、除奸反特、偷襲伏擊日軍等對敵斗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涌現出吳清化、藥炎民、衛瑛、楊七則、王金柱等革命烈士和英雄勞模28位,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抗日斗爭光輝篇章。沁源軍民在太岳區黨委和軍區的領導下,展開了歷時二年半的圍困日寇斗爭,最終取得勝利,被延安《解放日報》盛贊為:“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的模范典型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英勇的沁源人民又將滿腔熱血注入到了祖國的綠化事業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沁源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始終以保護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為核心,以保障生態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厚植生態底色,蹚出了一條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新路。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沁源花坡這塊華北綠色明珠,2021年沁源縣成功申請了中央財政草原生態修復資金560萬元,分2期對花坡草原公園范圍內進行7000畝的生態修復。該項目對風電建設、牛羊放牧和工程施工造成的草地退化區域分區修復,實施了3000畝自然封育修復、4000畝人工促進修復。該項目還設立標志性標識3座,設置圍欄8000米,安裝宣傳標牌3組、道旗20組、科普標牌20個、禁止放牧警示牌5個。通過覆土補播、覆網補播、圍欄隔擋、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促進植物生長,增加生長量。同時,沁源縣在編制西部旅游發展規劃中,將花坡草原作為重點開發利用區域,把圪旋頭戰斗遺址和北溝紅色交通站兩處列為重點紅色景點打造項目。今年,沁源縣將對公園范圍以外的王陶鎮花坡村東南部的5000畝亞高山草地實施生態修復治理,今后逐年繼續連片實施亞高山草地生態修復治理,對花坡亞高山草地在遵從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科學地修復、復壯和保護,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
隨著花坡紅色草原的申報成功和積極有效的保護建設,花坡草原將在弘揚太岳老區革命文化、推動沁源生態保護、以綠色發展促進紅色資源傳承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上一篇:武漢:濕地之城
下一篇:甘肅金塔沙漠胡楊林進入最佳觀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