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旅游 > 旅游文化 >

大寫意到細工筆 夯實花園城市生態基底

發布時間:2025-06-04 23:33:45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初夏時節,萬物生機勃勃。

北京市八達嶺林場,帶著樹苗的載重無人機群呼嘯升空,樹苗被精準投送至燕山北麓海拔800米的陡坡地帶。同一時間,北京市十三陵林場,工人們抓住造林黃金季,把將要補植的苗木背上山,結合退化林分修復和景觀需求,栽植黃櫨等彩葉樹種。這是北京正在推進的“三北”工程六期燕山山地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的施工現場。2024年,燕山山地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啟動,涉及昌平、懷柔、平谷、密云、延慶5個山區區和十三陵、八達嶺2個國有林場。工程作為首都山區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北部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重生態功能。“三北”工程的實施,徹底改善了首都生態環境,讓綠色成為北京發展的底色;“三北”工程攻堅戰的打響,從大寫意到細工筆,進一步夯實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生態基底。

治沙四十年,建起綠色生態屏障

北京歷史上曾長期受風沙侵害,春季沙塵肆虐曾是北京市民揮之不去的記憶。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蓋率僅為1.3%,市域范圍不僅受到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等五大風沙危害區的影響,還面臨著來自西部、北部等風廊帶來的外部輸入性風沙的威脅。氣象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春季(3月1日—5月31日)年均沙塵天氣日數達28天。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長遠大計出發,作出了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1982年,北京市被列入“三北”工程建設范圍,涉及密云、懷柔、延慶、昌平、門頭溝、平谷、大興、通州、順義、朝陽等10個區。面對脆弱的生態家底,北京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兩期京津風沙源治理、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等系列工程建設。

6.jpg

2024年初,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北京“全域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生態的好轉也讓北京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天堂。根據最新發布的《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5)》,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已達620種,其中鳥類種群數量在G20國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夯實基底,“三北”工程攻堅突破傳統

防沙治沙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北京市成立了“三北”工程六期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明確了重點任務,修編“三北”工程總體規劃、新編“三北”工程六期規劃,組織實施燕山山地南部、太行山東北部生態綜合治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曾小莉介紹,“三北”工程六期的建設突破傳統,造林營林不再以數量為導向,重點轉向以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碳匯能力提升為核心目標,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和系統治理。同時,立足超大型城市生態特質,突破單一生態防護功能局限,發揮森林的游憩、自然教育、森林康養等復合功能,提升市民群眾的綠色獲得感,建設健康之林、活力之林、多彩之林、幸福之林。

科技賦能,建設北京大美森林

在“三北”工程建設過程中,創新與科技始終引領工程建設。在八達嶺林場“三北”工程六期石峽區域,山高路陡運輸難一度是工程建設的難題。面對復雜地形,八達嶺林場利用無人機在造林困難地懸運樹苗、水袋,將樹苗精準投送至燕山北麓海拔800米的陡坡地帶。這也是北京市首個無人機植樹造林工程項目。每架無人機單次運苗10余株,不僅破解了造林效率難題,還減少了對地表植被的破壞,科技賦能打通了“空中走廊”,讓“懸崖造林”成為可能。

苗木的供應與成活率決定了“三北”工程的建設質量。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創新優化苗木栽植技術,與科研院校、企業開展合作,使用專利技術“櫟樹輕基質透根型無紡布容器苗”栽培法進行造林,帶包浸水覆膜種植有較好的保水覆根作用,當土壤水分增大時,基質包會吸水;當土壤水分過低時,基質包會釋放水,具有較好、較強的緩沖抗旱性。這一技術特別適合困難立地造林、無水雨后造林、林下補櫟造林,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到2030年,北京市“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將進一步增加、林分結構進一步優化、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山區綠色生態屏障護衛城市的能力持續增強,向大美森林環抱的花園城市闊步邁進。

作者:李博識責任編輯:張凱璐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