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莽莽、鳥聲陣陣,冬季的黃海海濱森林公園依然生機勃勃。很難想象,這里曾是“飛鹽撒沙漫連天”的鹽堿灘。
黃海海濱森林公園依托江蘇省東臺市林場而建。1965年林場建場,一群拓荒者走進這里,開始在重度鹽堿的瘠薄灘涂上種樹。半個多世紀以來,10任書記和場長,一代又一代林場工人,把青春、夢想與希望深植荒灘,建成了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也形成了“艱苦奮斗、科學求真、守正創新、綠色發展”的“黃海林工”精神。
從鹽堿灘涂到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自然遺產,黃海海濱森林公園成為一道堅不可摧的綠色屏障,走出一條物質與精神雙贏的發展之路。
拓荒播綠
1965年,時任鄉鎮負責人的巴益宏接到組織任命,赴離家20公里外的海邊組建東臺林場,去面對沙塵飛揚、鹽霜泛白、飛鳥不棲的茫茫荒灘。親友們都搖頭:“草都不生,能長樹?”巴益宏卻堅定地說:“黨讓干啥就干啥!”
建場之初,全場僅有領導班子成員6人、職工18人。“喝溝塘水,吃糙米飯,住茅草房”,便是當時林工開荒的真實寫照。
一度,經過各種嘗試,拓荒隊遲遲找不到適地樹種。1968年,林場迎來畢業于南京林學院的首位大學生朱龍山。有了專業技術加持,他們反復試驗觀察,反復比較篩選,易成活、生長迅速、適應能力強、經濟價值高的水杉被拓荒隊選中。為防止水杉苗被鹽堿燒死,林工們用水杉枝條扦插,小心澆水漫灌、放水再灌,并用柴簾為幼苗遮陽。水杉新葉漸漸萌出,扦插育苗成功,林場開始大規模栽種水杉。
此后,拓荒隊繼續探索,相繼攻克了鹽堿灘引種、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術難關,探索出了挖溝引水降鹽、栽植綠肥改堿等新方法,讓竹子、意楊、銀杏等越來越多的樹種在鹽堿灘扎下了根。
如今,6.5萬畝鹽堿灘變成了平原森林,黃海海濱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超過90%,活立木蓄積量超過22萬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平均達到每立方厘米4000個。森林公園擁有各類植物628種、鳥類342種、獸類近30種,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節點。
守林護綠
20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行,一些林場紛紛效仿,搞起了分林到戶,砍樹增收。時任東臺林場場長的朱龍山率隊考察后態度堅決,“砍樹絕對不可以,沒了林,林場也就不存在了。”
不損一棵樹,不毀一片綠。東臺林場職工憋著這股勁兒集思廣益,很快摸索出了間伐的路子:根據樹木發育及森林培育目標,適時適量采伐部分林木,調整林間密度。在保證林地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使林場林木畝均收益不斷提高。
思路一活,出路漸寬。職工們又相繼探索出林間套種作物、發展林下養殖等致富門路,還辦起了纖維板廠、木器廠,興建了針織廠、家具廠,“以林為主,多種經營;以短養長,全面發展”成為林場的經營策略。截至1990年,東臺林場累計創造效益775.17萬元,每年向社會提供木材近1000立方米、竹子30萬擔、苗木800萬株。
1993-2002年,國家全面推行企事業單位改革。林場屬于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因砍伐樹木須嚴格按照核定指標,經營無法完全市場化。“當時不少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實行‘事改企’,將產權賣給個人,或將所有權承包給個人。我們承受住壓力,保住林場,才有了今天的森林公園。”時任場長沈幫勤提出保國有林地、保林木資源、保職工利益的“三保”之策,堅決守住林地國有這條紅線。
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東臺林場為國家建造了一座綠色寶庫,為百姓建設了一座綠色銀行。“過去,總有人說我們‘抱著金飯碗討飯’,但事實證明,守好青山才能得金山。”沈幫勤感慨道。
以綠生金
2004 年,東臺林場獲批為省級黃海海濱森林公園,新的挑戰隨之而來。“森林公園建設和林場建設有很大不同,創建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們的新夢想。”現任場長徐長柏信心滿懷。
打造景點,完善基礎設施,豐富旅游產品,塑造文化品牌,開啟生態特色景觀建設,林場借鑒國內外森林公園、景區建設經驗,整合周邊灘涂濕地、風光帶沿線可開發資源,以森林生態、海濱風情為特色,發展生態度假、養生康體、濕地觀光、科普教育、運動健身、商務會展等休閑度假產品,策劃森林馬拉松、音樂節等品牌活動,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翻番增長。2015 年,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創建成功,次年獲批國家 4A級旅游景區。2018 年獲批省生態旅游度假區,同年游客量達 200萬人次,同比增長 30%。
2019 年 7 月,黃海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自然遺產。區域內的黃海海濱森林公園,開始朝著更高目標邁進,2020 年公園旅游綜合收入達 3.8 億元。林場在完善核心區基礎設施的同時持續推進“改造行動計劃”,打造林灌、林草、林花立體景觀,以每年 10 萬株的植樹造林任務,擴大黃海海濱地區活立木蓄積量,增強黃海濕地的“肺活量”。
徐長柏介紹,步入“十四五”,黃海海濱森林公園將繼續發揚“黃海林工”精神,打造全國有影響的森林小鎮。
上一篇:廣東古樹名木攝影比賽獲獎結果出爐
下一篇:廣東舉辦首屆南嶺觀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