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旅游 > 旅游文化 >

從三國開始了解黃鶴樓文化歷史變遷

發布時間:2020-02-26 17:58:19  來源: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


三國時期黃鶴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后,三國歸于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



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后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后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一說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志怪小說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琥Q之仙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筆下。他的《述異記》中的“駕鶴之賓”,后被魯迅輯錄在《古小說鉤沉》里:還有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據傳說,此地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黃鶴樓的建筑特色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筑,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筑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云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墻壁,是一幅表現“白云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制品。



《歷代黃鶴樓圖》紅木巨屏


歷代黃鶴樓的興廢,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榮辱。將唐、宋、元、明、清和現代六座樓宇制成雙面高浮雕巨屏,不僅體現了作者獨具匠心,同時也包容了所有關心、指導、支持它面世的人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它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紅木(酸枝木)巨屏。


巨屏整體結構采用明式榫卯,運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技法,歷時三年,經六十多位能工巧匠,按我國界畫大師游新民先生所供線描作品,以及紫龍閣制圖資料精雕而成。


屏長332cm,寬120cm,高262cm,耗酸枝木材10多立方米,重達2.6噸,由武漢紫龍紅木藝術收藏閣與蘇州紅木雕刻廠聯合制作,于2000年4月19日落座黃鶴樓。


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筑。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刻,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于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作者:黃鶴樓公園責任編輯:王新如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