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注重茶葉種類,而非茶葉品牌的宣傳,造成了茶企老品牌既不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也難以迎合新生代的消費市場作為營銷人,我最深的感覺是 “中國有好茶葉,沒有好市場”。
中國茶市場的癥結
1、中國茶葉市場規模3000億,是世界最大的茶葉消費大國。
2、在世界十大茶企中,沒有一個是中國的。
3、在中國七萬家茶葉企業中,加起來敵不過一個英國立頓。
4、我泱泱茶文化大國,竟然沒能出一個世界級的品牌。
如果你去買茶,面對著幾十甚至上百種的西湖龍井,你怎么選擇?一堆茶都叫普洱,茶餅的包裝花花綠綠又大同小異,你該怎么選擇?中國茶葉之所以沒有大品牌,是因為國內的茶產業標準化不夠,市場分散,沒有強勢品牌,創新困乏...
傳統的茶企只注重茶葉種類的宣傳,而不注重茶葉品牌的宣傳,也就造成了發展近百年的茶企老品牌,既不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也難以迎合新生代的消費市場。截至目前,在近3000億元的茶葉市場中,A股市場尚無茶葉企業成功掛牌上市。
從世界格局看中國茶葉的未來
要想看清“中國茶葉的未來”,就得回到歷史的節點上去找答案。在過去的107年里,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三次“消費升級”。
第一個節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今天我們熟知的英國品牌都產生在那個時期,并很快輸出到全世界,比如茶葉品牌立頓以及一些酒的品牌。
第二個節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1950年到1975年美國誕生了很多品牌。比如沃爾瑪、肯德基和麥當勞快速發展起來也是在這個時期。
第三個節點是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日本貢獻了包括無印良品和大創在內的零售品牌。
這三個節點的共同邏輯是,這些國家的人口規模足夠大,生產力和GDP也都快速增長。然后,足夠大的國內市場和消費能力,讓它們成為消費大國,緊接著產生了代表自己國家生活方式的世界級品牌。
如果從這個節點來看,中國在未來10年之內,必將誕生世界級的茶品牌,與英國的立頓分庭抗衡。
另外,消費品牌的分布狀況和人口分布狀況,幾乎完全正相關。在研究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以及以日韓為代表的“兩類消費迭代進程”,我們發現:
前一類的知名品牌,并不是在超大城市里誕生的,比如可口可樂就不是在紐約,而是在亞特蘭大;耐克也不是在洛杉磯,而是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后一類國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超大城市,超大城市催生了一些特有的品牌和商業模式,比如711便利店,就是從東京開始向外輻射。
由此可見,每個國家的消費迭代,也決定著品牌的崛起分布各異。中國的茶葉品牌,會在哪些城市崛起呢,或許機會不再一線城市。就像網紅茶飲品牌茶顏悅色,誕生在二線城市長沙。
立頓紅茶給我們的啟示
從立頓茶的誕生源考察,立頓茶植根于具有300年歷史的英式下午茶生活方式,代表的是一種社交化的休閑飲品。
立頓茶顯然沒有和靜清寂這樣的神秘玄想,也沒有中國茶的復雜細膩,立頓茶就是一杯隨心調配的混合飲料。
想到立頓茶,想到的都是輕松休閑的時刻,豐富香甜的口感、精美的點心茶具,立頓茶的品牌精神非常準確地捕捉了英式下午茶的精髓:輕松的朋友閑聊,略帶私密的社交空間。
立頓茶是一種大眾化的社交茶。立頓茶文化的要點不是茶本身,而是社交帶來的私密親和的感覺。這是立頓品牌的核心,立頓茶文化的靈魂。
說這些,不是讓中國茶葉去抄襲立頓,這是不可取的。
立頓這個案例,給我帶來的四點思考:一、不管是餐飲還是快消品行業,只有標準化,才能規模化;二、標準化的前提,是重新理解產品,跳出“原材料”的邏輯,即便中國人特別注重茶儀式,但我更相信,中國茶葉崛起的路徑,應該是“輕飲”路線;三、不再強調產品工藝,而是從消費場景、生活方式去找突破點,茶企業和茶企業之間的競爭,根本不是原材料的競爭,未來的競爭在于場景、渠道、文化、技術、模式等方向;四、只有強大的品牌,也能讓強大的產品,持續活下去,注重品牌打造,注重品牌文化塑造,才是獲得消費市場的關鍵。
中國茶品牌應該怎么做?
1、做出好產品。好產品是品牌的基礎。好產品的標準是標準化、標簽化、符號化、產業化、規模化等,最起碼讓消費者容易識別和選擇。從這個角度,其實中國的大多數茶葉只能算是原材料,談不上是產品。
我的建議是,改變“原材料”競爭思維,好好用心打磨產品,而不是上來就賣“產品”(原材料)。時刻提醒自己,我是“真正的產品”嗎?是不是,滿足了我上面說的標準,如果沒有,我該怎么辦。
2、講好好故事。在講品牌故事方面,中國就更不行了。英國有個成功的品牌,叫做立頓,人家現在已經成為大都市白領生活方式的符號代表之一。以立頓為代表的歐洲品牌,人家講的是在你閑暇夕陽余暉的午后,沏上一杯立頓紅茶,聽著古典音樂,讀讀書...小資生活,也是這種下午茶文化,橫掃中國市場。而中國的茶商,講的是產地,品類,實在不行就以20多年的人品為保證,證明自己產品沒問題。
我的建議是,在有“自己品牌”的基礎上,去講好自己的品牌故事。而不是去講中國茶的故事,消費者不會為之買單的。
3、增強品牌意識。中國茶企業,幾乎都沒有品牌意識,還停留在茶葉的自然屬性上,賣的還是原材料,在品牌命名上,依舊是“產地+產品”思路,比如:云南普洱、信陽毛尖、湄潭翠芽等,看似正確的品牌策略,但其實是都進入了死胡同。云南普洱、信陽毛尖這類名字,沒法私有化,就沒法形成品牌。僅僅粗狂的品類劃分,但是這種劃分,依然降低消費選擇的門檻。
即便是砸廣告的,也只是傻乎乎給行業做宣傳,而不自知,對自己是壓根沒有好處。專業點說,就是沒積累品牌資產。
我的建議是,從品牌文化、品牌符號、產品包裝、產品故事等角度去做。
4、反復思考茶文化。濃厚的茶文化是中國茶葉的優勢,但是也束縛了商家的“想象力”。“茶禪一味”文化袈裟,卻變成了茶文化表達的“緊箍咒”,消費者越聽越糊涂,阻斷了信息傳播的通道。
茶文化,應該有很多想象空間。就像星巴克一樣,現在不僅賣粽子、還賣杯子...星巴克,不是咖啡,而是年輕人的空間...。同樣,茶也不應該只是茶,茶是什么,就像立頓茶文化的要點不是茶本身,而是社交帶來的私密親和的感覺。
我的建議是,換個視角去理解茶產品,時刻問問自己:“誰是我的客戶,是什么打動了他們,我靠什么黏住他們,滿足了他們什么精神需求。”
5、再次理解用戶需求。現在生活好了,物質不再是人們唯一的需求,茶葉行業,應該多關注消費者內心的需求。宣傳上,從強調名貴、稀缺、工藝角度,轉向給茶葉植入精神的東西。比如小罐茶,它為什么能做到30億的規模,其實都在解決了用戶的基本需求,比如:攜帶不方便、飲用太麻煩、信息不對稱等等。
我的建議是,反復問自己:我的產品受眾是誰,我為他們解決了一個什么樣的痛點,我為他們創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價值。
6、四化合一。產品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任何行業,只要解決了效率問題,就能將對手甩開幾條街。茶葉行業,未來不是原材料的競爭,而是“茶工業”的創新,“茶制造”的創新。
我的建議是,不管什么時候,消費者都在尋找性價比最高的“替代品”。對于企業來說,就是通過“四化”來提升效率,實現總成本領先。
7、抓住社會宏大敘事。用戶在哪里,槍就打到哪里。舉例:可口可樂最要感謝的是打仗,二戰時,美國人打到哪兒,可口可樂的廠就建到哪兒。美國大兵一共喝掉了一百億瓶可口可樂。所以今天,可口可樂成了全球化的標識。
我的建議是,抓住機會,將茶品牌融入社會宏達敘事中,搶占領先的位置。比如建黨100周年,你的產品品牌,有沒有借助這個社會大事件,將品牌溶入其中,給品牌賦予重大的意義,從而開發系列產品。
8、再次理解消費升級。一方面,是品質提升、體驗提升、服務提升;另一方面是技術的升級,是物流、供應鏈、產業鏈。昨天,我在參加展會時想,為啥人們要喝明前茶,為什么不是天天都能喝“明前茶”,這個很容易實現的。過去,我們要想吃鹵肉制品,只能加防腐劑冷藏。后來又有商家發現,用充氮氣的保鮮包裝,問題就都能解決了,這個品牌是周黑鴨。
我的建議是,茶葉行業,在中國來說,規模化完全沒問題,但是在加工、供應鏈、物流、保鮮等層面,做得很差。而這些地方,都是茶企業崛起的機會。
9、渠道創造機會。在中國,大部分的茶品牌,都是渠道品牌。如天福、吳裕泰、八馬等;產品品牌很少,竹葉青是此類品牌的代表。渠道改變的前提,是對產品的重新思考。就像虎邦辣醬一樣,就是渠道造就了它,成為辣醬行業獨角獸。
在我看來,未來的中國茶葉大品牌,一定不是在傳統渠道里誕生,但是它們會借助傳統渠道,實現彎道超車。
10、理清楚品牌建立的邏輯。茶企糾結在單一品類/品種品牌零售店單店營業額低與不得不淪為渠道品牌的糾結之中。茶葉建立品牌的邏輯是:嘗試、偏好、口碑、頻次、大量、忠誠。穿越這六個環節——克服每個環節上的消費障礙,茶葉品牌才能鶴立雞群、脫穎而出。
我的建議是,從單次博弈的基礎上,重新站在消費者角度,去改善消費者服務流程。
11、抓住禮品行業。茶葉消費是中國人交際禮品的重要選項,禮品消費是茶葉銷售的主要渠道之一,眾多小茶行就是靠維護幾十個“機構老主顧”獲取豐厚利潤,但真正成為禮品符號的茶葉產品(及品牌)卻一個也沒有。
我的建議是,在有自己品牌的前提下,去做茶禮品。今年過節不送禮,送禮就送XXX。我希望有一天,中國有這個細分領域的代表。
12、建立品牌溝通。一個資源(茶園基地)不缺、品牌血統(悠久歷史)不缺、消費人群及消費習慣不缺,甚至背景不缺(國字號企業)、資本不缺的行業,卻沒有一家企業做成規模化品牌,缺的一定是市場的關鍵要素:產品,即企業沒有解決產品與消費者的溝通代碼問題。
13、加強創新。過去幾百年,茶行業,是最欠缺創新的,包括產品本身、包裝本身、品牌本身...我上面講了12個創新的方向,其實每個方向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在我看來,創新的本質,是新舊元素的組合,是新的元素嫁接,是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打開你的腦洞,把茶不當茶時,你就會獲得新的思路和機會。(作者 李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