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北”大地上,一場科技治沙的革命正在進行。從寧夏中衛的“干字杵”植苗工具,到新疆民豐縣的智能機器人,再到內蒙古沙漠中轟鳴的立體固沙車,科技的力量織就的“大網”正將流動的沙丘鎖入綠色屏障。這場以機械臂、算法和生物技術為武器的“治沙2.0時代”,正讓“三北”工程邁向智能化、智慧化。
從“人工編織”到“機械織網”
在寧夏中衛騰格里沙漠邊緣,傳統的麥草方格沙障如今已升級為“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工人輕觸按鈕,機器在30秒內編織出10米長的草繩,效率較人工提升60%,使用壽命從3年延長至6年。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技術總顧問唐希明感慨:“機械編織的草方格草量均勻,防風固沙能力成倍提升,沙漠‘格子衫’真正實現了工業化量產。”
固沙之后,“播綠”的難題也被科技破解。唐希明發明的“干字杵”植苗工具,形似電鉆,能將苗木根系精準送入50厘米深的濕沙層,成活率提高25%。如今,電動升級版更讓單日種植量翻倍,工人笑稱:“從前種樹如繡花,現在像打樁!”
機器人“插秧” 沙漠里的“智慧農夫”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5臺“句芒301”機器人正以每5秒一株的速度“插秧”。它們搭載視覺導航與無人駕駛系統,開溝、植苗、覆土、注水一氣呵成,19分鐘完成一畝地種植,油耗僅2.1升/畝。不遠處,“吞沙巨獸”立體固沙車轟鳴作業,每小時播種2000株植物,效率是人工的80倍。
新疆民豐縣則探索“生物治沙+智能裝備”融合路徑。當地通過機械化草方格鋪設、光伏支架智能布設,將治沙效率提升50%,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引入可降解容器沙漠種植技術,讓幼苗在苦咸水灌溉下仍保持高成活率。科技化治沙不僅降低成本,更讓“誰治沙、誰受益”的可持續模式成為可能。
“苦咸水與藍藻” 成沙漠的“生命密碼”
在沙地深層,科技正喚醒沉睡的水源。寧夏中衛的工人們利用深層濕沙層的水分,結合人工藍藻結皮技術,將原本需10至20年自然形成的生物土壤結皮縮短至2年。藍藻分泌的黏結物質與凹凸沙面形成“沙漠皮膚”,鎖住水分與種子,讓荒漠在雨后煥發綠意。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則通過“星陸空”監測系統,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群每日穿梭2000公里航程,配合地下30米深的全自動氣象站網絡,構建起生態監測數據庫。
當機器人取代鐵鍬、算法優化種植、苦咸水滋養藍藻,沙漠不再是生命的禁區,而是成為科技創新的試驗場。從“人拉肩扛”到“智慧織網”,三北大地正以科技為梭,編織出一張覆蓋生態修復、產業振興與民生改善的綠色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