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河套平原萬物萌發,充滿生機與希望。走進地處黃河“幾字彎”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新華林場,沙地里一棵棵堅韌挺拔的樹木正迎著春風,舒枝展葉,茁壯生長。
連日來,在新華林場育苗基地里,工人們正在用手扶式旋耕機進行旋地作業,將樹苗間一塊塊板結的土壤打散。“旋地可以防止土地板結龜裂導致的水分流失,提高樹苗成活率,為提高育苗造林質量打好基礎。”新華林場職工呂林澤介紹說,4月以來,林場采用扦插育苗的方式培育330畝楊樹、柳樹等喬木,采用播種育苗的方式培育170畝楊柴、紫穗槐等灌木,育苗工作進展順利。
“3年以后,這些種苗的根系生長發達了,抵御風沙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移栽到需要治沙的地方,造林成功率就會相應提高。”呂林澤說。
新華林場核心作業區種植的樹苗快速生長。(新華社記者侯維軼 攝)
在新華林場剛剛完成造林的林地里,一株株四季玫瑰整齊排列生長,噴灌系統正在進行均勻澆水。“前幾年我們在沙地里鋪設了供水管道,今年又安裝了噴灌系統,林場核心作業區實現噴灌澆水全覆蓋。”呂林澤告訴記者,安裝噴灌系統以后,林場灌溉用水節約40%左右,在保障植被用水的同時,還可以噴灑肥料,進一步提高苗木成活率。
“今年,林場核心作業區周邊補植補造1萬多株新疆楊;林場其他作業區補植補種300多畝苗木,主要有四季玫瑰、紫穗槐、楊柴、梭梭等,4月下旬已全部種植完畢。”新華林場副場長葛文斌說。
據了解,為尋找更多適合在林場生長的治沙植物,今年4月以來,新華林場與巴彥淖爾市林草局聯合種植育苗試驗田,試種酸棗等耐旱、耐鹽堿品種,未來將運用于更大范圍的造林治沙工作。
新華林場民樂作業區實施光伏治沙項目。(新華社記者李云平 攝)
在新華林場民樂作業區,與其他作業區的造林治沙方式相比,這里既沒有栽樹,也沒有種草,而是在沙地里“栽”下了一個個水泥樁。葛文斌告訴記者:“這里是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項目區。‘栽’水泥樁就是為后期安裝光伏板、建設光伏電站做準備。在光伏板上發電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光伏板下種植固沙植物,幫助地表植被恢復,達到既能發電‘生金’又能實現沙化土地縮減的雙重功效。”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