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福建省寧德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幾個大字鑲嵌在綠水青山中,清晰可見。村落四周的千畝茶園如綢緞延綿起伏,村中長街兩旁,茶行一字排開,茶香飄溢,沁人心脾;古民居、古茶行(橫樓)、炮樓、廊橋、祠堂等清代風格古建筑坐落其間,訴說著這個古老茶村的悠悠歷史。
坦洋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更是聞名世界的“坦洋工夫”紅茶發祥地。早在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成為當時歐洲最流行的飲品之一。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林鴻說,“坦洋工夫”最早由坦洋村茶人創制,他們在小種紅茶的制作基礎上改進、簡化,創制“坦洋工夫”紅茶,傳承至今已有170多年歷史。
“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鋪路做床倒”,坦洋村中迄今傳唱的民謠,正是19世紀中葉坦洋村市井繁華、茶季繁忙的寫照。據《福安縣志》記載,最隆盛時,坦洋一條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兩萬多箱。
時光輪轉,傳承賡續,坦洋村村民世代以茶為生,村莊因茶而興。據官方數據統計,該村現有茶園面積4900多畝,年茶葉產量400多噸、茶產業產值超億元;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萬元,村財收入50多萬元,茶產業已成為當地富民增收的“金葉子”。
為讓百年茶香歷久彌新,該村近年來投入近億元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坦洋工夫”茶文化主題公園、坦洋茶學堂、橫樓、游客接待中心等,并對全村古民居進行修繕、全村街景進行改造。村中的文旅商店里,游客還能品嘗茶香濃郁的新式茶飲、茶點,選購設計精美的帆布包、香囊等文創產品。
坦洋村黨支部書記李青青2日表示,助推茶業深厚的歷史積淀轉化為增收致富、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加速構建茶產業、茶科技、茶文化統籌發展、共同提升的發展新格局。
1-2日,2023年寧德市委市政府拉練檢查工作活動分別走進周寧縣、福安市。在周寧縣,檢查組察看周寧縣花鯉小鎮、華東菌群生命療養基地、山海協作產業園立源棉紡和周寧縣茶產業小微園等項目;在福安市,察看社口鎮坦洋村鄉村振興工作情況、福安電商產業園、青拓集團新材料項目等。
茶香飄萬里,“綠葉”變“金葉”的故事,同樣在寧德市周寧縣上演。
素有“云端之城”美譽的周寧縣,平均海拔800米,常年云霧繚繞。高山云霧出好茶,這種獨特的高山小氣候,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生態條件。從而,該縣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中,從清代中期開始生產的歷史名茶“官司云霧茶”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銀獎,遠近馳名,飲譽不衰。
周寧縣政府副縣長陳文忠表示,長期以來,周寧縣始終將茶產業作為第一民生產業來抓,全力推進種茶技術推廣、生產工藝創新和公共品牌建設,“‘周寧有好茶,喝好茶到周寧’取得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截至目前,周寧縣茶園面積10.7萬畝,茶企100多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縣內70%涉農人口從事茶產業相關行業;2022年全產業鏈產值15.13億元,預計2023年達18億元。
在周寧縣茶產業小微園內,一排排廠房林立,工人正忙著調試設備。該園區占地面積35畝,總投資1.4億元,集加工交易、觀光展示、品牌培育及文化創意于一體,全面投產后年產值可達4.6億元,將填補周寧縣城及周邊區域茶葉集中產銷區的空白,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茶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成為周寧高山云霧茶的重要展示窗口。
陳文忠表示,將把茶產業小微園項目作為茶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全力提升茶產業加工技術水平和茶葉附加值,帶動茶農增產增收,真正將茶產業打造成為“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寧德市,是全國重要產茶區、著名茶葉之鄉,有著“中國紅茶之都”“中國白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等榮譽稱號。
茶產業是寧德最大的民生產業,全市有三分之一的人口、70%的農戶從事茶產業。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市毛茶產量12.68萬噸,比增7.23%,毛茶產值48.37億元,比增5.65%,全產業鏈產值達230億元,茶產業已成為寧德市一大支柱、一大優勢、一大特色。
下一篇:江西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采風行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