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民吳阿姐背上竹簍,走進霧氣繚繞的杉木林。她熟練地撥開落葉,采下一叢叢赤松茸,林間傳來此起彼伏的雞鳴,這是她家承包的200畝林下養殖場。像這樣的“林上有木材、林中有菌菇、林下有土雞”的立體模式,正成為我國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十年前砍一棵樹賺100元,現在靠林子里‘長’出的東西,一畝地年收入有5000元。”吳阿姐的賬本,是“不砍樹能致富”的綠色朝陽產業的寫照,也折射出我國林下經濟的崛起。
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林下經濟總產值突破1.2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近80%。這場發生在林木蔭蔽之下的產業革命,如何從政策藍圖轉化為群眾口袋里的真金白銀?又面臨哪些“成長”煩惱?
政策演進 從“試點探索”到“國家戰略”
有行業專家認為,關于林下經濟的頂層設計經歷了萌芽期、加速期、深化期的“三級跳”過程。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鼓勵各地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科學發展林下經濟。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健全林下產業發展管控制度、積極發展林下種養殖及相關產業等政策。2021年,國家林草局印發《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確定了林下經濟的區域布局、重點領域、經營模式等重要內容。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不斷拓展林下經濟的發展空間,推動林下經濟進入發展“快車道”。直至今年,“林下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林下空間利用納入國家發展布局。
在此期間,各項自然資源政策的持續完善和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的不斷優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國集體林地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2014~2020年)》《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南》……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一項項扶持舉措相繼推出,為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目前,全國林下經濟規模化經營和利用面積達6億多畝,產值1萬多億元,從事林下經濟生產的人數達到了3400多萬人,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惠民效益顯現。
地方實踐 自然資源部門的“破壁行動”
林下經濟為何受到社會如此關注?
原因在于其拓寬了“兩山”轉化路徑,走出了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推動區域綠色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亮眼景色。
作為全國3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之一,重慶市健全集體林權流轉制度,在林地規模經營、林業投融資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方面先行先試,持續推進林改向縱深發展。2024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5.06%,活立木蓄積量達2.74億立方米,一場讓“山林增綠,林農得利”的改革,喚醒了莽莽群山。
重慶市城口縣的山林中,67歲的龍豐村村民華永方除采摘天麻外,還可獲得3筆收入——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林地流轉金、林地成熟主伐時木材分紅金、參與林地管護的打工收入。“現在我一年收入有3萬多元,沒想到我這么大歲數,還能在家門口打工就業。”華永方高興地說。
截至目前,城口縣已完成林地收儲70萬畝,發展起天麻、淫羊藿、大黃、獨活、黃連等多種林下中藥材產業基地,實現多種經營總產值7000多萬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開發的“智慧林下”系統,以科技賦能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傳感器實時監測林間溫濕度,AI算法提示最佳采收期,農戶掃碼即可追溯產品流向。
福建省南平市建立了林下空間流轉機制,實現林下空間可確權發證、抵押融資。浙江省衢州市探索了“土地共用、生產共管、效益共享”的發展模式,推動林區共同富裕。
返鄉青年用直播賣“森林空氣”,就連護林員的巡山數據都能變成碳匯交易的“綠色股票”……自2019年1月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以來,浙江省麗水市通過GEP核算系統,讓森林、水流、空氣都被賦予精準的“價格標簽”。
麗水市蓮都區峰源鄉海拔1100米的杉木林下,一壟壟土渠中,黃精種子正悄然扎根。依托“林藥共生”模式,這片綠水青山正轉化為生態致富的“金山銀山”。
“黃精喜陰,林下套種既盤活了閑置林地,又提升了土地效益。今年全鄉新增200畝黃精基地,預計年產值超60萬元。”峰源鄉鄉長王震介紹。2024年,蓮都區林下經濟產值突破3.7億元,帶動300余名村民就業,戶均增收4.5萬元以上;累計建成5個“千村萬元”增收幫扶工程,林下經濟基地面積約1500畝,實現產值1415萬元。蓮都區林業發展中心負責人表示:“林藥復合模式不僅增強森林固碳能力,更通過‘以短養長’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
未來方向 尋找生態與產業的平衡點
林下經濟在此前的發展中,并非一路坦途。早些年,多數農戶仍停留在“挖野貨、賣原料”階段,早先自發成立的村集體合作社也有苦惱:“沒有冷鏈車和配套的交通運輸網,鮮竹筍出山就爛掉兩成,更別提賣上好價錢。”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怎么才能夠養活人?就是發展特色產業。現在是全產業鏈的競爭,包括強龍頭、延鏈條、新業態、樹品牌,純粹搞種植是不行的,必須有龍頭企業帶動,不僅僅搞種植,還要加工,以及多種途徑的銷售。”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蔡中平建議,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依托,以興林富民為目標,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謀求打造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合作、多領域協同的產業生態,通過生產模式、經營模式、合作模式的創新,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了拓寬林下經濟的全鏈條,尋找生態與產業的平衡點,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實踐:
重慶市武隆區國有仙女山林場盤活用好森林資源,通過“林業共營體”模式,即以村集體統一流轉林地,企業負責技術和銷售,農戶以勞務入股的方式,探索“國有林場﹢科研機構﹢農戶”模式,開展場外合作造林,發展林下經濟,每年解決1000人直接就業,2萬余人間接就業,帶動相關產業收入30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福建省三明市以77.12%的森林覆蓋率榮登“中國綠都”榜首。福建盤古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在常口村探索林下仿野生種植黃精20公頃。2023年底,拿到三明市首本林下空間經營權證后,該公司還開啟了鐵皮石斛的種植新業務。
吉林“長白山林下參”通過歐盟有機認證,出口單價突破每公斤3000元;廣東肇慶“鼎湖林下紫背天葵”獲地理標志保護后,溢價能力達普通產品5倍。……
初夏,傍晚時分,吳阿姐家院壩里堆滿待發的貨箱,新安裝的溯源機正打印出帶二維碼的標簽。她不知道的是,這些數據將匯入國家林草局剛建成的林下經濟大數據平臺,成為調整產業政策的一線數據。
發展林下經濟不是簡單地“向林地要飯吃”,而是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高級形態。越來越多實踐證明,在保護與利用間找到平衡點,茂密叢林將成為永不枯竭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