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是紅薯收獲的季節,在“鈞瓷之都”河南禹州盛田農業百年粉坊里,工人們正在用紅薯加工粉制品。
禹州是中國“五大名瓷”之一的鈞瓷產地,也是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鈞瓷文化、中藥文化源遠流長,素有“鈞都”“藥都”之稱。
禹州紅薯種植有著300多年的歷史,紅薯加工也有100多年歷史,禹州純紅薯粉條全國聞名,是禹州傳統的名特產品。近日,中新網記者隨團參加“記者一線看攻堅·同心共護豫食安”主題宣傳線下集中采訪活動,走進田間地頭、加工車間,探訪這里的紅薯如何實現“七十二變”。
在禹州“中國禹粉文化博物館”內,陳列的各式各樣的粉條、粉面、粉皮加工設備,古老而又令人稱奇。
“孫悟空能七十二變,紅薯經過各種工序也實現‘七十二變’,變成各種各樣的產品,最后到百姓的餐桌。”河南省盛田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禹州粉條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古海潮介紹,禹州粉條制作技藝是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正如古海潮所言,從紅薯到粉條,從紅薯到粉皮,從紅薯到粉面,都要經過選、洗、剁、磨以及漏粉、煮粉、掛桿、冷卻等十余項工序,才能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禹州市食安辦主任顧占勛介紹,禹州粉條色澤黃亮,身干條細,均勻片薄,韌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軟爽口,深受人們喜愛。純紅薯粉條采用優質鮮紅薯淀粉,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屬綠色天然食品,營養豐富,久煮不化,宜烹飪、耐保存,素有“人造魚翅”之美稱。
如今,在河南禹州,小小紅薯通過“七十二變”,不僅變成當地特色產業,還走出國門,變鼓了當地許多百姓的腰包。
“紅薯鮮粉條產品已出口到英、美等國家,實現了禹州農產品走出國門零的突破。同時,還與海底撈、鍋圈食匯、胖東來等大型連鎖企業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古海潮坦言,該企業帶動周邊十多個村的村民發展紅薯種植,已達3萬余畝,直接帶動農戶560戶,間接帶動2800戶,戶均年增收兩萬元以上。
該企業還打造百年粉坊產業觀光工廠,把禹州紅薯粉條作為傳承農耕文化、融入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還通過成立禹州市紅薯制品生產行業協會、發展產業集群,引導產業發展。
盛田公司只是當地紅薯粉條、粉面、粉皮加工企業的代表之一。近年來,禹州市把以紅薯為原料的“三粉”加工作為特色農業之一,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拉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據悉,禹州市“三粉”年產量20.6萬噸,產值達28.8億元。顧占勛介紹,目前,該市已經上線的追溯體系平臺管理系統,將“三粉”生產企業全部納入,做到產品全程追溯,確保粉絲粉條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