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報刊網信 > 林草產業 >

百年煤城覆濃綠 “兩山”實踐樹標桿

——黑龍江雞西綠海林業有限公司創新發展紀實
發布時間:2023-09-21 14:06:38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施業區到處都是矸石山、石墨尾礦和電廠粉煤灰等工礦廢棄地,在這樣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要想“既長葉子、又長票子”,會不會是奢望?


國有林業企業——雞西綠海林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海”)扎根于百年煤城、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黑龍江省雞西市,多年來擔負著礦區林業支持煤炭生產、改善礦區生態環境等主體責任,而近5年不但圓滿完成了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等生態建設重任,還累計實現利潤1731萬元,資產總值由2.35億元提高到4.12億元,活立木總蓄積量增加了45萬立方米,高質量完成龍煤集團組織化分流4047人轉移安置、就業任務……


綠海是一個老企業,創建于1953年,至今已整整70年;綠海是一個老先進,從1982年開始,至去年已11次獲得全國模范稱號或者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單位。那么,在新時代,綠海是如何將“既長葉子、又長票子”變成現實的?


直面不足 科學復綠


遠望喬木一片蔥郁,腳下灌草相輔相依,打眼一看,假以時日必是一片高林分質量生態林。“這是我們同東北林業大學、雞西水務局水保所、雞西市科研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合作開展的植被恢復與重建項目樣地。”8月20日,在雞西城子河礦城海水泥廠采石場廢棄地植被恢復地塊,綠海城子河林場16林班8小班,綠海副總經理楊忠華介紹,城子河礦區廢棄地以采石造成的臺地為基礎,整地采取筑邊埂、穴狀整地、客土(腐殖土)等方式,栽植上用到了樟子松-草木犀-地錦喬草模式、興凱湖赤松-苜蓿-地錦喬草模式、胡枝子-沙棘模式;胡枝子-苜蓿-地錦模式、紫穗槐-草木犀-地錦模式、檸條-苜蓿-地錦模式等6種模式。


雞西礦產資源豐富,有“百年煤城”“中國石墨之都”之稱,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但多年來礦產資源持續性開采帶來嚴重的礦山污染,并導致城市生態空間割裂、山體破碎、森林植被破壞等問題,更有大量礦山因開采年代久遠成為“無主”廢棄礦山,成了城市發展進程中必須治愈的生態“傷疤”。雞西人自我調侃自己的城市道路是“晴天石灰路,雨天水泥路”。


面對現實,綠海發揮擔當作為精神,開始了一場為城市“療傷”,與工礦廢棄地長久、持續的較量。


車輛行駛在331國道丹阿公路雞西段,路兩側的工礦廢棄場、大片矸石山已不見蹤影。映入眼簾的是成片的樟子松、赤松、云杉等抗旱耐瘠薄的樹種,樹下是草木犀和地錦等草本植物。目光所及,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這一片矸石山采用的是樟子松+興凱赤松+沙棘的造林模式,有些沙棘樹已經掛果了。”順著綠海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看去,黃色的沙棘果密密實實地附著在樹干上,等待著成熟季的到來。


這里原本是雞西市西山一坑爆炸井開采形成的老矸石山,二戰后日本人撤離時點燃了煤層,致使地下至今仍在自燃。因地面冒氣兒,老百姓稱之為火山,為國家礦山公園。2016年,綠海在東北林業大學技術支持下,將此地作為矸石山復墾的實驗地,開展采礦跡地植被恢復技術推廣與示范。


為了少走彎路、早見成效,綠海不斷借助科研力量推進礦山復綠。2002年起,公司與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大學等科研團隊攜手,合力破解雞西礦山造林與修復等“卡脖子”問題。經過反復試驗與實踐,最終總結出了幾套科學的造林綠化模式。其中,針對采礦場和矸石山排放地,采用樟子松+沙棘+草木犀的恢復配置模式;針對石墨尾礦排放跡地,采用沙棘+草木犀的恢復配置模式;針對粉煤灰壩,采用樟子松+沙棘的綠化配置模式等成果,獲得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三等獎。行業專家評價,綠海的實踐不僅推動了雞西礦山修復工作高質量發展,對黑龍江省乃至東北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作用。


2021年,綠海乘勢而上,整合各類先進機械設備成立了雞西綠海七彩礦山生態修復有限公司,僅去年以來,就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造林2000余畝,成效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好評,在社會上贏得了聲譽,創出了品牌,主動上門洽談業務的客戶絡繹不絕。


分類經營 提質增量


雞西地處三江平原東部,是我國東北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歷史上森林資源的消耗,加之長期森林經營的滯后,導致雞西天然林以次生林為主、人工林以純林居多的狀況,森林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病蟲害發生風險高等眾多問題凸顯。


改善森林結構、提升森林質量、培育后備資源,對推動雞西可持續發展乃至穩定東北地區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2012年,綠海公司提出了“一定要把森林資源這個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的理念,實施了分類經營、分類施策的舉措。根據不同功能區定位,劃分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通過制定不同經營措施,形成自己的《森林經營方案》,以制度推動長期科學經營,有效確保施業區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


走進綠海恒山林場的紅松林大徑材培育經營區,只見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紅松如士兵般整齊排列開來,一眼就能看出“隊形”是精心設計而成。


恒山林場這片紅松林最初造林是以用材林密度標準設計,每公頃栽植密度達到4400株。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紅松人工林的經濟與生態效益,從2008年至今,林場通過5次撫育,合理調整樹種結構和林分密度,給目標樹創造良好生長空間,促進了目標樹迅速生長,有效提高了林地生產力。曾經的恒山“千瘡百孔”,甚至煤層自燃,被劃定為礦山公園;如今的恒山,低價值林變高價值林,結實不良林變高產林,實現了“既長葉子,又長票子”雙贏。


綠海工作人員表示,隨著礦業開采技術進步和建筑業用材需求的萎縮,落葉松中小徑材的市場受到嚴重沖擊。為了適應發展,綠海及時調整商品林經營策略,以市場為導向,在規劃二代林更新時,對林種和樹種結構實行“三增三減”,即增加經濟林比重,減少用材林面積;增加高價值珍貴樹種占比,減少落葉松數量;增加混交林,減少純林面積。林地的綜合產出增加了,森林更健康更穩定了。


與此同時,綠海以科學指導生態公益林發展,提高生態防護效益。10余年來,綠海充分利用國家培育森林資源的好政策,積極將立地條件差、作業難度高、整體林相不佳的區域列入森林撫育補貼項目中,逐年推進、持之以恒地開展培育,久久為功,補齊了歷史“欠賬”。同時,堅持近自然經營理念,采用溝系經營法,集中連片綜合施用不同的撫育措施,宜間則間、宜補則補、宜封則封。積極引入鄉土適生物種、促進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異齡復層混交林,整體提升生態功能。依托全國森林經營試點等國家森林撫育項目,綠海與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合作,通過提高森林經營撫育措施頻度,加快調節林分密度,提升林木生長量和儲碳能力。


據統計,綠海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由2014年的672萬立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736萬立方米,每公頃蓄積量由2014年的124.7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37.1立方米。而今,綠海施業區森林更健康、資源更豐富、結構更合理、家底更殷實。


搶抓機遇 多元發展


“要實現綠海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海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向文表示,近年來,綠海搶抓機遇,大力開展生態產業項目建設,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積極探尋“兩山”轉化密碼。


調整方向,森林經營主體變用材林為高價值經濟林。2016年開始,綠海一改40年不變的用材林單一針葉樹種造林模式,開始大規模的營造紅松及紅松嫁接苗輔以胡桃楸、水曲柳及刺五加等高價值經濟樹種。綠海充分利用國家良種補助資金、“三北”造林補助資金、國家儲備林補助資金、農發資金和企業配套資金,累計投資6228萬元,營造紅松經濟林7621畝、刺五加1.3萬畝。到2026年,紅松、刺五加復合經營面積將達到4.3萬畝。據估算,2025年刺五加進入采收期,每年可采收刺五加稈一萬噸,按現行收購價計算,產值接近6000萬元。


打破思維,創新發展自然教育研學產業。2021年,綠海緊跟自然教育產業發展腳步,進一步放大自然資源價值,整合自然資源和紅色資源,在大石橋林場開展自然教育(研學)營地建設。目前,研學營地243畝的核心區內,已打造了植物研學體驗區、農耕實踐體驗區、特色活動體驗區和生活功能區共四大功能區,中小學生在營地不僅能親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奧秘,還能了解當地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體驗農耕、觀星等活動帶來的樂趣。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營地將打造成為區域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全、條件最好的自然教育(研學)與生態旅游一體的綜合性營地。


科技引領,提升北藥良種苗木繁育水平。綠海積極貫徹落實黑龍江中藥材產業發展戰略,在東北林業大學唐中華教授團隊及東北林業大學森林植物生態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支撐下,投建了北藥良種苗木繁育中心,開展北方藥用植物優良種質的組培快繁。目前繁育中心已投入使用,預計可年生產優質工廠化種苗100萬株。這既為雞西及周邊地區高質量推動北藥產業發展提供保障,也將成為綠海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2月份,綠海再次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全國林草系統先進集體”稱號,這是“老先進”綠海獲得的第十二個全國性榮譽稱號了。


與眾多國有林業企業一樣,綠海不僅是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勛企業,綠海在共和國的能源安全版圖上一直創造著生態修復的一片“綠海”,綠海之路和綠海模式,綠海對“兩山”理念的實踐成效,讓林業在煤城雞西經濟轉型之時再次顯現出“藍海”本色。


21-3.jpg

作者:康勇軍 牟景君責任編輯:許婧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