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19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該院在當天舉行的第四屆植被病蟲害遙感大會上,首次對外發布多尺度、長時間序列的林草病蟲害監測和預測空間信息產品,這是中國向全球首發高空間分辨率監測預測林草病蟲害信息,對保障森林和草原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等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次發布的林草病蟲害監測和預測空間信息產品包含草原蝗蟲、鼠害和松材線蟲病監測和預測產品。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研究人員充分利用具有大面積同步數據獲取、持續動態監測優勢的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結合地面調查數據,進行大范圍森林和草原生長狀況監測,以及草原蝗蟲、鼠害和松材線蟲病發生發展狀況監測和預測,及時掌握災害發生動態信息,科學分析和評估災損狀況,逐步建立林草病蟲害遙感監測和預測技術體系,并將該體系和系列產品集成至植被病蟲害遙感監測與預測系統中,實現多尺度、長時間序列的林草病蟲害監測和預測空間信息產品生產。
第四屆植被病蟲害遙感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研究員黃文江表示,林草病蟲害監測和預測空間信息產品對于病蟲害及時、高效和科學防控具有重要意義。比如近年來由于全球變暖、超載過牧等因素的影響,蝗蟲逐漸成為最頻繁和最具破壞性的草原災害之一。“我們提出草原蝗蟲適生區遙感提取方法,建立草原蝗蟲發生風險預測模型,實現低成本、高精度、高效率的草原蝗蟲發生風險預測,可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提供重要支撐”。
項目科研團隊介紹說,傳統的林草病蟲害監測主要以人工調查和目視解譯為主,此類方法耗時費力,且難以實現大范圍覆蓋。遙感技術具有實時、無損、大面積等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林草病蟲害監測,為災害測報與應急響應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徑。林草病蟲害遙感監測以病蟲害脅迫下林草植被的光譜響應及時空變化過程作為病蟲害光學遙感監測的基本依據。此外,通過對病蟲害棲息地的監測,即通過對地表溫濕度等氣象參數、土地利用和景觀等地理參數,以及植被物候和長勢狀況等參數的遙感監測,與病蟲害發生發展過程模型結合,最終實現林草病蟲害的監測與預測。
目前,這次發布的相關成果已得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地球觀測組織(GEO)等政府部門與國際組織的持續采納,并開展推廣應用。
據悉,第四屆植被病蟲害遙感大會由中國科學院空天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災害防控中心等聯合主辦,8月19日至20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大會聚焦遙感等空間信息技術在植被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中的理論、模型、方法、系統、應用等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涵蓋遙感、植保、生態、環境、氣象、人工智能、科技倫理等領域,涉及農業、林業和草業等領域的病蟲害監測預警、綠色防控、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安全評估等方面,旨在通過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加速病蟲防治模式的根本性變革,以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人類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