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在套袋蘋果為市場主流的當下,為何發展不套袋的‘陽光蘋果’?我們家里三代都是果農,蘋果種植經驗較豐富。我認為套袋蘋果在口感等方面都有改善空間,專門出國考察、尋找優質品種,最終決定種植更為綠色環保的不套袋蘋果。”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的蘋果種植戶李海民說道。
據李海民介紹,他于2018年選定蘋果新品種“福布拉斯”并種植了30畝。蘋果在生長過程中不套袋、充分接受陽光照射,其果園年產量為5萬公斤,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蘋果能賣到單果20元的價格。
在洛川縣,不少果農已成為蘋果種植領域的“專家”。品種優化、矮化密植、防雹網搭建……蘋果種植的每一個環節,果農們都了然于胸。
近年來,洛川縣大力推廣黃土高原旱作節水矮化密植栽培技術,加強對已建成的矮化密植果園精細化管理,截至目前,共建成矮化密植果園14.6萬畝,10.6萬畝果園搭建防雹網,蘋果質量、效益得到了保障。
記者了解到,洛川縣位于陜西省中部,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之一。1947年,200棵蘋果樹苗扎根這片土地,76年后,53萬畝蘋果遍布洛川縣。從最初的“黃土高原上的創舉”到現在成為引領中國蘋果發展的“風向標”。洛川蘋果先后被推薦為重要國事活動的專用蘋果,還被選為“飛天蘋果”,多次作為航天員營養品隨貨運飛船飛向太空。
如今,洛川縣不僅用“蘋果”這把“金鑰匙”,開啟了果農增收、產業富農的大門,更讓洛川蘋果的品牌價值不斷攀升,走出了一條“一業興縣”的發展之路。
除了種植有“專家”,洛川縣還有什么產業“密碼”?
近年來,洛川縣全力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完整匹配的現代果業經濟體系,努力打造千億級蘋果品牌。該縣專門成立農產品(蘋果)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蘋果產業研發中心、蘋果營銷服務中心等機構,對蘋果產業全程進行質量安全管控;制定頒布相關技術規范,使果用物資投入品、生產技術、加工、貯藏及運輸等環節有標可依,并在全縣推廣實施,進一步規范果業生產經營行為。
該縣通過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讓每一顆洛川蘋果都“內外兼修”,每一顆蘋果都有“身份證”,做到產品高效溯源;鮮果貯藏能力達68.7萬噸,是延安乃至陜西省的蘋果貯藏集散地;在分選環節,為果品企業配置了36條高端智能選果線,每小時選果能力達240噸,不斷夯實蘋果品質,為品牌打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司引進的全新4.0數字化蘋果分選線可以對每個蘋果做‘CT’,全自動智能篩選生產線可以識別并測算蘋果的疤點、光澤度、甜酸含量等,由自動稱重感應系統智能分級,確保每一個蘋果外觀和口感都達到高品質。”洛川一蘋果企業的工作人員江燦文告訴記者,該企業出售的蘋果目前已實現生產全過程可追溯,掃描外包裝的條形碼之后,就能清晰地看到蘋果生產過程中的各項信息。
記者走進洛川縣另一蘋果企業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對蘋果進行分揀、打包、裝箱。經營該企業的趙會琴介紹,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該企業為果農開展蘋果儲藏、加工、銷售等服務,免費為周邊果農提供種植技術指導、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已輻射帶動周邊500多戶果農,5000多畝果園加入標準化托管,冷庫總儲藏量達到7000噸。
家中種植13畝蘋果的村民趙志剛表示,自從家門口建起了果品冷藏公司,果園不僅享受到了全年托管,蘋果儲藏、銷售也不用發愁了。正在直播間向網友介紹蘋果“生長之旅”的村民閆麗娜表示,自己目前從事電商工作,收入可觀,逐年向好的銷售形勢吸引著越來越多果農加入。
據悉,2022年,洛川縣蘋果總產值達到13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991元,其中95%的收入來源于蘋果。黃土高原上的“金果果”持續賦能當地鄉村振興,該縣計劃到2025年,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蘋果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00億元、農民人均蘋果收入突破2萬元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