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報刊網信 > 林草產業 >

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中國用近半世紀創下“生命奇跡”

發布時間:2023-08-16 21:03: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15日至16日,“三北精神”理論研討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來自中國12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專家學者齊聚,共話中國何以用近半個世紀時間創造出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生命奇跡”?


  1978年,中國為解決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問題,決定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下稱“三北”工程),工程建設范圍總面積435.8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45%,被譽為“綠色長城”。截至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達3174.29萬公頃。


  沙海里的“磴口樣本”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烏蘭布和沙漠東北端的磴口縣,沙漠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77%,是中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磴口縣縣長李志雄說:“磴口的防沙治沙工程最早是從新中國建設初期開始的,經歷了從筑起防沙林帶、護堤林帶,到烏蘭布和沙漠‘防、灌、固’結合的規劃治理,再到15000余人屯墾拓荒,創造沙地變良田、沙區建農場的人間奇跡……”


  “三北”工程實施后,磴口縣開展治沙科研,百萬畝沙漠實現了“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如今,磴口以生態項目建設為基礎,大力發展有機種植業、養殖業、荒漠中藥材、特色林果業及生態旅游業等沙產業,完成生態治理面積80多萬畝,建成中國最大的有機奶生產加工基地,建成沙漠光伏產業園1.43萬畝。


  在李志雄眼中,磴口縣已經進入防沙治沙的新階段,“力爭到2030年完成荒漠化治理168.5萬畝,實現縣域內荒漠化治理全覆蓋;建成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新能源及生態治理基地;在沙區建成全球最大有機奶全產業鏈生產基地……”


  種下綠色,久久為功


  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徐濟德說,近半個世紀以來,三北地區培育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內蒙古庫布其、山西右玉、陜西延安、新疆柯柯牙等一批綠色治理典型。


  以內蒙古為例,內蒙古擁有森林面積3.66億畝、草原面積8.15億畝,同時也是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布有“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代欽介紹,“三北”工程啟動以來,內蒙古實施了5期工程,覆蓋12個盟市100個旗縣,完成建設任務1.19億畝,約占全國的1/4,有效減少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如今,‘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增長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4.5億畝農田得到有效庇護。”徐濟德告訴記者。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方數據統計顯示,2002年—2022年,中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植被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庫布其沙漠增加了36.93%;塔克拉瑪干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柴達木盆地沙漠增長10%以上;科爾沁沙地和毛烏素沙地分別增加了46.47%、43.27%。


  打造“新三北”,創造新奇跡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草調查規劃院院長張煜星認為,應當在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和改造自然,按自然植被、自然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逐漸在沙區建立健康穩定的植物群落。


  如今,中國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著中國智慧,“從‘沙進人退’努力演變為‘人沙和諧’,那就需要從空間、時間和學界實現全域治沙,科學推進荒漠化土地保護、治理、減緩與修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首席專家盧琦如是說。


  在盧琦看來,“三北”工程不斷在為中國陸域國土面積近一半的三北地區種下新的希望,打造“新三北”就是努力創造中國防沙治沙的新奇跡。

16-3.png

作者:張瑋責任編輯:許婧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