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農墾綽爾河農牧場即將迎來豐收季。防汛保收成,農牧場職工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
進入汛期后,綽爾河農牧場連降大雨,河水暴漲,農牧場職工董元權一直惦記著已經處于閑置狀態的哈布氣水電站,他約著同事前去查看。
全程參與水電站建設的姑父國立洲也放心不下,跟著董元權一同前往。
“泄洪通道被倒伏的樹木堆積阻塞,已經威脅到壩體的安全。”在國立洲的指揮下,董元權和同事們進行緊急處置。
董元權說,水電站是老一輩農墾人留下的寶貴財富。“現在我們定期對它進行維護,確保它隨時發揮應有的作用。”
1976年,建場不到7年的綽爾河農牧場被國家確定為后防建設基地,但沒有電力供應是建設中的一大難題。為保證基地順利開發建設,綽爾河農牧場決定修建水力發電站。
“那時候,在沒有施工圖紙、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前提下,我們用10年時間,腰背肩扛,點亮了萬家燈火。”當年國立洲還是一個不滿20歲的小伙子,他介紹,“尤其冬季,這里的氣溫跌破零下二十攝氏度,為了修建大壩和壓力前池的土石方,工人們從沒休息過。”
就這樣,一邊設計、一邊施工,農牧場依托自身的技術力量解決了水輪機基座的鑄造和安裝難題。
1986年,經過多次修改論證,哈布氣水電站經過數次調試正式投入使用。農牧場400多戶職工以及學校、廠站、醫院等10多個單位都用上了水電。
隨著國家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2004年,綽爾河地區通上了國網電力,哈布氣水電站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截至2004年底,哈布氣水電站累計運行發電1680萬度。
如今,水電站的蓄洪和灌溉工程一直在發揮著作用,農墾職工會定期對它進行維護。
綽爾河農牧場職工田升平告訴記者,目前水電站狀態良好,如果需要的話,通過簡單維護保養,它依然能夠達到正常的運行狀態。
綽爾河農牧場公司黨委副書記張增友說:“綽爾河開荒建場以來,歷經幾代人默默耕耘,從建設水電站到穩定糧食作物面積、調整產業結構,我們一直在探索和突破。”
2016年,綽爾河農牧場開始培育和試種適應高寒地區生長的大豆和玉米,成功把大豆和玉米種植帶向內蒙古大興安嶺內陸推進100公里。
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綽爾河農牧場總播種面積9.82萬畝,其中種植大豆6.24萬畝、小麥1.9萬畝、玉米0.58萬畝,實現糧油總產量2964萬斤,為下一步擴種及品種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
而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科技力量成為該農牧場的優選。
前幾天,綽爾河農牧場第五連隊隊長高鳳陽和農技人員在對大豆長勢進行監測時發現,當前大豆大都處于拔節和開花的關鍵時期,株高和結莢出現不規律情況,這就意味著大豆缺乏生長足夠的養分。
高鳳陽告訴記者:“大豆處于開花結莢期,這也是需要肥料時候,下一步我們視情況采取飛機飛防追肥補充營養,使豆子的顆粒更加飽滿。”
在田間地頭,農牧場職工徐可正在操作無人機為農作物送來“營養餐”。“一臺機器每天可以完成1500畝的施肥任務。”
徐可說,這種無人機內置了全新的導航系統與算法軟件,作業精度大大提高,規劃作業路徑更精準,提高作業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植保成本,能夠保證作物成熟所需的營養成分。
近年來,綽爾河農牧場在探索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過程中,不斷將先進的農業現代化技術引入生產各個環節。
2023年,該農牧場擴種大豆、增加玉米、優化小麥,種植總面積達8.8萬畝,其中大豆5.3萬畝、玉米3.1萬畝、小麥0.4萬畝。
同時,這里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精細化、變量化的田間管理,根據每個單元作物“饑餓”程度精準開具施肥“處方”,減輕農業面源污染,避免了因過度施肥導致的土壤板結,更好地保護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