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分揀、直播、發貨……最近,浙江衢州江山市江村畬族民族村村民忙得不可開交——當地高山蔬菜基地迎來采收季,各地訂單紛至沓來。
“多虧了張指導員的幫助,這批改良過的果種個大肉甜。”該村村書記王洪慶說。
村書記王洪慶口中的張指導員是江山“之江同心·智聯”黨派服務團成員、衢州第二中專教師、農技專員張容。和江村畬族民族村結對三年來,他和服務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在栽培管理、技術指導、直播推廣等方面為村民出主意、想辦法,助增收。
近年來,江山圍繞推進民族鄉村振興發展,探索建立“1+5”民族共富聯盟,集結江村畬族民族村與木車村、清泉村、方家村、江山底村、龍溪村5個民族重點村的資源力量,按照“一村一品”培育思路,以產業振興為引擎,加快土地流轉,推動各聯盟村壯大集體經濟。
目前,江村畬族民族村共有生姜基地220余畝,龍溪村有茶葉基地160余畝,江山底村有白菇基地200余畝,木車村有蔬菜基地360余畝,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態勢。
為了讓更多村民拿得起手機這一新“農具”,干得了直播這種新“農活”,江山市委統戰部還聯合該市農業農村局、電商產業園打造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
數據顯示,江山各民族村目前建有直播間22間,“村播”126名,開展各類“村播”培訓69場,2145人次參與;6家快遞公司在該市民族村設立收件點,平均每天有約100公斤農產品發往全國各地,網銷農特產品種類超30種;江山全市民族村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均實現50萬元,一半以上民族村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實現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