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黎修旦18日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先后統籌190.93億元(人民幣,下同)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其中自然資源部門利用社會資本140.93億元,林業部門利用社會資本50億元。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日趨活躍,有效推動了廣西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
當天,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就廣西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進展情況進行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思路,積極籌措資金支持生態保護修復。廣西壯族自治區先后出臺《關于引導和規范社會資本參與土地整治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對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通過財政資金引導和剩余土石料綜合利用、補充耕地指標收益分成、參與經營開發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生態保護修復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自然資源部門共統籌237.64億元實施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其中社會資本投入140.93億元,占59.3%;各級財政投入58.76億元,其他資金37.95億元。先后統籌實施國家支持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2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1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7個,自治區本級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重大工程9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62個。
在林業領域,廣西林業部門以中央財政造林補助、國家儲備林、珠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為載體,深入開展荒山造林、退化林修復、低產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綜合治理,每年完成植樹造林300萬畝以上,每年獲得國家、自治區財政補助10億元以上,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50億元。
通過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廣西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了一批享譽全國乃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2021年,北海市馮家江流域陸海統籌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同推出的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和全國第三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當天發布會還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作了介紹和解讀。
下一步,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林業局、海洋局將會同有關部門深入研究,加強對各市縣人民政府的指導,推動《實施意見》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