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走進貴州省安順市雙堡鎮草莓種植基地,一個個紅燈籠般,鮮嫩欲滴的草莓在種植架上垂掛枝頭、長勢喜人。
人勤春更早。負責種苗、施肥、采果的果農在草莓園里有說有笑,分工細致,眼前一派繁忙景象,草莓園里,懸空錯落的種植架最大利用了空間。
“以前可沒有這么安逸的生活。別說特色產業了,我們這生活都很難,山上柴火都快被砍完了。”雙堡鎮塘上村村民林燕飛回憶著告訴記者,以前原來這里是爛泥坡,大家都是緊巴巴地過日子。
“爛房爛瓦爛壩壩,小伙難娶姑娘遠嫁。”村民口中的雙堡鎮從前落后貧瘠,被人“嫌棄”。但隨著鎮上草莓園、金刺梨、黃桃樹等一攬子生態產業的培育,不僅生態環境得以涵養,以往窮榨自然的生活也在“兩山”轉化的實踐中發生了巨大改變。
錯落有致的懸空草莓種植架
“甜美產業”助轉變
2018年,雙堡鎮與眾星草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發展起了草莓產業。作為一家集草莓品種研發、種植、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公司,草莓基地建設后隨著產業的發展,不僅有效解決了村里的就業問題,村民還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年底還可以獲得利潤分紅,百姓的“荷包”更扎實。
“能在這做還是高興,過去掙點錢要去外地,家頭沒人照顧,現在村里有了這個草莓產業基地,我就趕緊回來了,在家門口能工作還能照顧到家庭。”林燕飛樂呵呵地說。
果農林燕飛采收草莓
“冬春以來,其它的精品水果還未開花,但我們的草莓在持續掛果,網上的訂單一年四季都不停。”眾星草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金權告訴記者,目前草莓基地擁有大棚超過20個,占地60畝,草莓育苗的品種有30多種,還涵蓋了巧克力味、奶油味等眾多特色品種,能滿足不同客戶對于草莓口味的個性化需求。
村里不用為日后草莓和種苗的銷路煩惱,只管一門心思把草莓種植好,讓其產生相應的效益即可。
在草莓基地,兩輛渝A車牌的小貨車停在路旁。“這家的草莓苗品種多,品質好,根據不同品種,一株苗我們收購在1.5至3元不等,像今天我們就要拉兩車種苗回去。”來自重慶的經銷商摩拳擦掌準備帶苗而歸。
不僅賣果,還賣種苗。蔣金權說,今年預計可以育苗超過500萬株,為全村帶來60萬元以上的收入。
攜帶妻兒開車來到雙堡鎮的貴陽游客王文順說:“在網上刷到草莓基地做活動的視頻,就帶家人一起來,可以邊吃邊采最新鮮的草莓,小孩子很喜歡,很有樂趣。”不一會,王文順一家就摘取了一筐紅彤彤的成熟草莓。
“我們圍繞草莓產業,打造更大規模的育苗基地,預計達到每年育苗1500萬株的規模。并進一步把草莓采摘與觀光旅游結合起來,多渠道促進群眾增收。讓群眾收入來源多元化,形成長期穩定的收入。”雙堡鎮分管領導表示。
果農收采分裝草莓種苗
如今,在雙青村草莓基地的帶動下,雙堡鎮九龍山村、塘山村都發展起草莓種植產業,通過“抱團取暖”構建起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
通過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采摘為一體的鄉村田園旅游綜合發展區來發展草莓種植,以“草莓示范園”建設為主線,豐富和完善園區業態,發展周末經濟,滿足近郊游、鄉村游等市場需求,帶動全鎮發展,“爛泥坡”沒有了,一個個規范先進的培育基地躍然眼前。
據悉,2022年以來,雙堡鎮已發展種植草莓500余畝,草莓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鄉村振興發展的“甜美產業”。
“山歌水經”促發展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安順市雙堡鎮樹立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圍繞特色生態資源,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中醫藥產業,特色生態旅游的山歌水經型發展模式。
草莓的“甜美產業”,是雙堡鎮踐行“兩山”理念的一個縮影,草莓個頭雖小,但促進群眾致富增收的能量卻不小。
林燕飛算了一筆經濟賬:在草莓基地工作,每天收入的務工費約為100元,一個月自己收入可超過2500元,加上土地流轉費和分紅,一年下來綜合收入超過40000元。
除了草莓,雙堡鎮近年來兼顧發展多項生態產業,據記者了解,當地還開發種植辣椒10000余畝,金刺梨種植7000余畝,茶葉種植18750畝,還有林下中藥材育苗種植項目,形成覆蓋山上、地下、水中,多種產業融合發展。
發展特色優質農產品產業是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產業經濟效益主要來源于基礎”兩山”轉化及加工流通業。
“雙堡鎮打造‘生態+綠色農業’、‘生態+綠色工業’、‘生態+旅游業’的山歌水經型發展模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雙堡鎮對農民的參與問題及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進行了專項研究和設定”,雙堡鎮鎮長吳斌告訴記者,通過項目實施按照支部帶合作社、合作社帶產業、產業帶村民的發展模式,有效帶動全鎮一千余戶實現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四千元。
利用荒山荒坡發展黃桃種植,推廣草莓和金刺梨種植,大力發展辣椒、茶葉等產業,將經濟作物與景觀打造、產業發展、生態旅游相交互。
現在“雙堡黃桃”飽受市場青睞、供不應求,金刺梨已成為雙堡鎮的一張名片,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通過廣泛種植草莓、金刺梨、辣椒和黃桃等作物,利用植物根系、莖葉的水文效應,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治理了雙堡鎮石漠化貧瘠生態,改善鎮域人居環境。
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雙堡鎮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將生態與產業進行有效結合,保護開發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推動產業升級,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等關系。
生態紅利共創享
賞美景何需遠行,“家門口”亦有去處。
比雙青村草莓園更接近安順城區的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吸引著大量市民游玩。
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積64000余畝,集山岳、丘陵、人工湖泊型的自然風景區,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負氧離子含量約3500/cm3,素有安順“綠肺”的美稱。
九龍山公園地形地貌獨特,九座山峰形如龍頭,昂首嘯吟,景區內松林、杉林、油茶林等組成美妙的綠色世界,鳥啼蟬鳴、四時常青。
“隨手一拍都很出片!”公園里市民拿著手機不斷記錄美麗影像,春暖花開的時節,不少市民選擇到公園享受溫暖陽光,園內綠樹成蔭,與城市的車水馬龍形成對比。
安順市雙堡鎮以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為重要基礎,拓展綠色旅游的“生態獎池”,唱好山歌、寫好水經,以獨具魅力屯堡文化、秀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節日組成了雙堡鎮獨特的自然人文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省內外游客的目光。
“近年來,雙堡鎮荒山造林、更新造林3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61.82%。”安順市西秀區環境監測站站長金瑞告訴記者,轄區內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在99%以上。
今年1月,雙堡鎮被正式授予貴州省“兩山”基地的稱號,一方人民護生態、享生態,正沐浴在發展的春風中。
“從窮山惡水,到治山治水,到顯山露水。”吳斌表示,雙堡鎮將繼續依托豐富多樣的生態旅游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等業態,推動群眾從“賣產品”向“賣風景”“賣體驗”轉變,讓當地群眾分享更多的生態紅利,收獲青山綠水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
上一篇:“五色致富穗”萌芽“聚寶盆”
下一篇:種糧越來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