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報刊網信 > 林草產業 >

重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2023-01-22 09:31:45  來源:重慶市林業局

重慶黔江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是由國家林草局批準的國家林業生物產業基地,是全國唯一的蠶桑生物產業基地。近年來,該基地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積極探索“良種、良法、良技、良機、良制”五大驅動,有效推動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成為石漠化治理、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


基地蠶繭產量連續12年位居重慶市第一。繭絲達到中國名牌產品同等質量,獲“黔江桑蠶繭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有機桑樹轉換認證”“有機繭、有機繭絲產品認證”“全球紡織品標準認證”。產品暢銷國內外,長期為國際高端品牌提供原材料,2022年出口銷售額達950萬美元。


良種推廣促增收。啟動實施桑蠶繭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優質桑蠶繭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等鄉村振興項目。大力推廣“強桑1號”“農桑14號”等良種桑樹9.4萬余畝。推廣“華康2號”“兩廣2號”“7532”“雄蠶”等優良蠶種,在蠶農群體推廣率達100%。2022年收購鮮蠶繭7.4萬擔,基地收入1.77億元,戶均綜合收入4.6萬元,其中脫貧戶429戶2000余人。蠶繭生產、收入同比增長6%、5.6%。


良法推廣促增效。不斷優化桑蠶品種優良化、桑園管理標準化、小蠶共育專業化、大蠶大棚飼養簡易化和一戶農戶3畝桑園配套1個室外養蠶大棚、1個儲桑室等“六化五配套”栽桑養蠶技術路線。集成創新“生產省力化、裝備智能化、管理智慧化、資源多元化、品牌特色化、發展鏈條化,配套標準化設施、機械化裝備、宜機化、水肥一體化、創新團隊”的黔江山地蠶業高質量發展路線。總結推廣提高桑園管理、桑葉產量、桑葉質量和多途徑降低生產成本等“桑園七升一降”工作舉措。建立全桑枝黑木耳、羊肚菌、猴頭菇等產品復種模式。相關案例入選重慶市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教材。


良技推廣促集約。制定養蠶大棚、共育室等蠶用設施建設標準11個。集成推廣立體養蠶臺模式,增加有效養蠶面積一倍,減少勞動力成本,實現節約土地向空中發展。在地蠶養殖大棚現有空間內科學增加蠶架,較好地解決3、4齡蠶不下地和并蔟等關鍵技術問題。2022年,新改建小蠶共育室8個,室外養蠶大棚1453個,推廣1操2室共育室、共育工廠26個,緩解共育難題。


良機推廣促效率。全面推行糧桑間作套種模式,主推有利于機耕的寬窄行或等行模式。推廣小蠶共育機、人工飼料給料機、施肥器、電動枝剪、微耕機、絞絲器、采繭機、升降溫等省力化裝備3000余臺(套)。在絲綢工業板塊大力實施2000緒繅絲機蒸汽發生器及清糙器技改項目、繅絲設備更新項目及織造前準備工程設備技改項目等。蠶繭生產效率提高20%,繅絲績效全國領先,5A級生絲占比80%以上、6A級生絲提高30%以上,達到國際國內靠前的水平,切實提高生產效率。


良制推廣促提升。將蠶桑產業納入所在區縣10個產業發展鏈條,建立蠶桑絲綢全產業鏈發展機制,確保產業發展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員。建立財政投入績效考評機制,全年整合財政資金2426.66萬元,其中以結果為導向兌現的產業扶持資金占比達72%,同比增加40%以上。創新建立桑蠶繭目標價格收益保險機制,在全國率先開展桑蠶繭收益創新型保險試點,引入4家保險公司開發該保險產品,抵御市場風險,有效保障群眾收入。建立蠶桑社會化中介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成立18個中介服務機構開展桑蠶基地管理、農機社會化、桑地(大棚)復種(養)、多元化發展、產品銷售等中介服務,有效解決勞動力、產品銷售、農機配套、桑蠶附屬生物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等短板。


16723862588701620_1080x608.jpg


責任編輯:蔡晨霞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