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它的茶色是紫色的。”12月29日,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樂山市沐川縣副縣長袁民耀端起一杯茶,用自豪的語調講述著當地歷經14年培育出的紫茶珍稀茶樹品種“紫嫣”。對于曾經“靠山吃山”的縣而言,“紫嫣”的獨特魅力正在漸次綻放。
今年11月,生態環境部對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了命名,四川命名數量高達12個、位居全國第一。發布會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雷毅說,四川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已經實現由個體示范向區域整體推進轉變,已經形成“四川味”模式。
最顯著共性 生態環境“顏值高”
截至目前,四川累計建成了3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和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總數位居全國第三、西部地區第一,僅次于浙江、福建。
“各地創建熱情高、首個地級城市整體獲得命名、命名數量逐年遞增、創建梯隊基本形成,是四川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呈現的特點。”雷毅說,此次入選的12個市州,優秀的生態環境質量是最顯著的共同特征。
以川東北革命老區巴中市為例,此次率先整體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是首個地級城市整體獲得命名。在發布會上,巴中市副市長趙建仁坦言,全市在2017年就啟動全域創建工作,在經年努力下,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國省控斷面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林草覆蓋率達到63.7%。
與巴中不同,色達縣身處高原地區,盡管先天都擁有深厚的綠色生態本,但生態脆弱,經過多年努力,才蹚出了一條綠色轉型之路。如今,色達縣將31.57%的縣域面積納入生態紅線保護,實施各類生態修復194.6萬畝,變沙化地、鼠荒地為保畜地、致富地。
“擁竹而生、因竹而名”的長寧縣,全縣森林覆蓋率65.6%,自然保護地面積323.76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34.3%。有全國唯一的以竹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長寧竹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了解,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又命名了第二批16個省級生態縣,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奠定了基礎。目前已有7個市州、121個縣(市、區)制定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
轉化生態優勢 綠色發展更有“內涵”
“各級黨委政府以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抓手,探索出符合實際的、較為多樣的,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的‘兩山’轉化實踐模式。”雷毅說,申報創建、創建成功的地方,不僅高質量完成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等任務,還實現了生態環境“顏值高”,而且綠色發展更有“內涵”。
在甘孜州委常委、色達縣委書記何飚看來,色達的轉型史,就是一部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色轉型的歷史。色達縣是典型的高原牧業縣,如何將生態脆弱區轉變為生態保護區、牧民轉變為生態保護員,是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難題。
如今,色達的草原保護卓有成效,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70%以上,以此為基礎,全縣著力發展牦牛等優勢特色產業,“色達牦牛”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我們多措并舉護生態、惠民生。”何飚自豪地羅列出一組數據,全縣已組建4個林草合作社,開發生態公益性崗位1689個,340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2萬余元。
長寧縣因蜀南竹海而聞名。據長寧縣委副書記、縣長杜偉介紹,在生態價值轉化中,長寧依托當地豐富的竹產業資源,在國家唯一的竹類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基礎上,竹產業和休閑旅游產業發展迅猛。
立足良好的生態本底和富集的自然資源,沐川縣走出了一條以“一根竹、一葉茶、一顆芋、一幕劇”為特色的生態產業轉型之路。據沐川縣副縣長袁民耀介紹,全縣已將生態產品融入居民日常生產生活,“沐川造”文化用紙占據西南市場份額的40%,建成紫茶基地2000余畝,“十四五”末將發展到1萬畝。
作為成都主城區之一,郫都區既是成都最重要飲用水源保護地,也有現代氣息濃郁的城市氣質,“我們始終把轉型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抓手。”郫都區就將保護成都市民飲用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著力打好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常年保持水源地“零事故”和水質100%達標。
堅持“三個三” 每3年開展一次復核
“在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考核驗收中,我們著眼真重視、無硬傷、有亮點三個關鍵,把住三個關口。”雷毅說,在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考核驗收中,將生態環境案件、安全生產事故、生態紅線、耕地紅線作為“鐵指標”“硬杠杠”,實行一票否決。
同時,嚴把環境質量關,對環境污染治理不力、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嚴重滯后,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改善不明顯或出現嚴重波動的,堅決不予推薦。嚴把民生改善關,對事關公眾切身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處置不力、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成效不顯、在民生改善上沒有特色亮點的地方,堅決不予推薦。
“也用好三個激勵。”堅持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地方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目標考核加分事項。對獲得命名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省財政每個給予800萬元的資金獎補,對每個省級生態縣獎補300萬元。
此外,對創建工作較好的地區,將在大氣和水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土壤污染防治、自然生態保護、山水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資金項目方面給予優先考慮。
“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雷毅表示,下一步,四川將堅持嚴格標準、有進有出。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抓手,著力在提檔升級、強化示范上下功夫,每3年開展一次復核,做到動態管理、有進有出,不斷擦亮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品牌。
上一篇:振興古稻,牢牢攥住“當家品種”
下一篇:種下苦連翹 過上甜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