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興起了一股“艾蒿藥枕”的潮流——將艾葉搗碎、烘干后制成的枕頭產品,具有除臭除蟲、治療頭疼、消除疲勞的功效,開始風靡日本。單這一項,每年日本就要從我國采購2000噸以上的艾蒿。
日本“艾蒿藥枕”為我國艾產業國際化帶來什么啟示?
筆者認為,第一,加強艾灸優勢病種循證醫學研究,提升艾灸國際影響力是當務之急。相比于針刺的國際知名度,艾灸在臨床中的療效尚未得到國際上廣泛認可。艾灸的養生功效毋庸置疑,但其在臨床中的療效也不容忽視,其功效可延伸到內、外、婦、兒等各科。尤其是在腫瘤治療領域,艾灸在改善腫瘤患者基礎免疫功能、改善放化療骨髓抑制等國際前沿難題的療效確切穩定,需要聯合國際同行進行循證醫學研究。以療效帶動市場,是開拓艾灸國際市場的關鍵環節。
第二,提高艾灸產品質量,打造國際馳名品牌知名度。艾產業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艾。只有保證源頭原料質量,才能使艾灸產業蓬勃發展。以艾條為例,艾條中的艾絨是將艾葉反復曬杵、捶打、粉碎,篩除雜質、粉塵后得到的軟細如棉的艾葉纖維。艾絨的等級比例是指從干燥葉中提取出來的純度比例:最高級品約3.0%至3.5%,高級品為4%,中級品為5%至6%,下級品為7%至10%。等級越高說明艾絨的純度越高,質量越好。目前來看,我們艾葉品質控制和加工方式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模擬煙葉、煙絲、包裝紙、阻燃速度等煙草相關標準來制定嚴格統一的艾葉質量ISO標準,打造質量穩定的國際馳名品牌,將有利于艾灸國際市場的開拓。
第三,提升艾灸產品深度開發創新能力。目前,艾灸的同質化產品扎堆,包括艾條、艾葉精油的提取,這些都是比較初級的加工項目,這些艾產品的制作技術含量都比較低,都主要以養生保健為主,涉艾產品的種類太過于局限。深度研發人才的空缺也造成了艾灸在醫療方面沒有較大突破,大大限制了艾灸在國際醫藥行業的發展空間。目前國人應用“清艾條”較多,“藥艾條”研發與應用明顯不足,應該加大藥艾條開發創新應用。
第四,加強艾灸知識普及,增強艾灸國際認同度。客觀地講,艾灸的市場價值和應用價值均被嚴重低估。艾灸產業主要在基層艾灸館,從業人員對艾灸知識掌握不多,很難應用中醫理論指導艾灸,缺乏對艾灸的傳承創新。艾灸作為傳統中醫藥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創新應該在三甲醫院或三甲中醫院。遺憾的是,艾灸在三甲醫院沒有生存空間,在大醫院是件受累不討好的事,操作時間長、收費低且很多醫院沒有艾灸治療室,缺乏“實戰”經驗的三甲醫院針灸科大夫很難對艾灸傳承創新、發揚光大。這就需要對艾灸有真知灼見的醫生做艾灸知識普及,若能如此,不僅能迅速提升國民健康體質,還能增強艾灸國際認同度。
第五,提升艾灸設備智能化,推動艾灸普及。目前艾灸儀器琳瑯滿目,但多是低水平重復競爭。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應用,艾灸機器人進入行業研究者視野,但目前艾灸機器人缺乏大數據收集、艾煙自動化處理、穴位模擬精準認定、溫度控制、補瀉等技巧系統操控,缺乏某些疾病如腫瘤的專業機器人。如能做好艾灸設備智能化,不僅可以減少勞動力成本支出,還能保證療效,更容易推廣普及。
最后,開拓艾灸國際貿易合作平臺通道也非常重要。據估算,全球中醫藥市場產值達500億美元,中醫藥海外發展具有廣闊前景。據統計,我國相繼與外國政府、地區組織簽署了86個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其中絕大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為開展“一帶一路”中醫藥合作搭建了交流平臺。我們需要利用艾灸在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優勢,借助“一帶一路”合作平臺,為中醫藥及中華文化傳播做出重要貢獻。
上一篇:19年“熬”成一碗小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