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茶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國茶園面積超過4000萬畝,各地在探索豐產優質栽培方面創立了諸多模式與管理經驗。但仍有一些茶區不僅存在茶園水土流失、重施化肥農藥、茶園物種單一、生態系統簡化等現象,而且隨著現代茶園生產集約化水平提高,茶園正面臨著土壤酸化、養分貧瘠化和不均衡退化等各種環境壓力。據報道,全國有超過52%的茶園土壤pH值在4.5以下(屬于不適宜茶樹生長的強酸性土壤),而福建省茶園土壤平均pH值為4.04,屬于嚴重酸化土壤。顯然,茶園土壤酸化已成為制約當前茶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生產實踐表明,茶園土壤酸化產生的危害呈現在4個方面:一是導致茶園土壤板結、透氣性差,造成茶樹根系伸長困難,根系吸收能力下降,茶樹長勢較弱;二是降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加劇鉀、鈣、鎂等鹽基離子的淋溶損失,妨礙茶樹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三是導致土壤中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減少以及活性降低,影響土壤養分轉化和根系的養分吸收;四是會增強土壤中重金屬的活性,增加重金屬向茶葉中轉移的風險。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將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制約茶園的可持續生產。要有效防控茶園土壤酸化,需著力把握4個重要環節。
一是加強土壤監測并因地制宜采取防控措施。定期監測茶園土壤酸化情況,發現pH值小于4.5時,要連續增施菌渣等優質有機肥,同時酌情選用石灰等酸化土壤改良劑,有效調控土壤酸度,保障茶樹適宜的生長環境。
二是著力推廣茶園土壤酸化的綜合治理技術。調控茶園土壤酸度的傳統方法是施用石灰、石灰石粉、白云石粉等,雖然短期內能提高土壤pH值,但長期施用可能引發土壤鉀、鈣和鈉等元素失衡,以及土壤板結等不良影響。茶園土壤酸化與貧瘠化往往同時發生,化肥和有機物料(秸稈廢棄物、牲畜糞肥、生物質炭等)的配合施用可以維持土壤酸堿平衡,有助于減緩土壤酸化,增加茶園土壤肥力。要著力創新茶園持續改酸培肥的技術,并構建防控茶園土壤酸化的便捷管理模式。
三是構建多樣性栽培及其復合生態茶園模式。茶園長期單作會加劇水土流失、病蟲害猖獗、土壤肥力衰退等問題,進而會嚴重制約茶樹產量和品質的提高。而復合生態茶園系統的建立,如林茶復合、茶草復合、果茶復合、茶菌復合等間作套種模式,可以克服單作茶園的弊端,增加茶園生態系統物種的多樣性,實現優勢互補、保護土壤、增加產量和提高品質的目的。
四是建設社會服務體系并形成長效治理機制。針對當前許多茶農對土壤酸化危害認識不足,普遍存在重耕輕養等問題,需要各級農業管理部門發揮引導作用,有效開展茶園土壤酸化防控技術集成推廣與應用實施。同時,加強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農技部門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科技小院、示范基地等開展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建立起 “政府引導—科技支撐—示范引領—集成推廣”的協同聯動機制,推動茶園土壤酸化的有效防控,形成生態茶園建設與茶農增收致富新格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茶業綠色發展。
下一篇:透明木材有望很快取代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