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報刊網信 > 林草產業 >

守正篤實創偉業 久久為功逐綠前行

——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交出高質量“生態答卷”
發布時間:2022-08-03 22:03:38  來源:山西科技報

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擁有我省太行山石質山區極為稀缺的綠色資源,是海河一級支流濁障河的發源地,在山西省中東部生態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林區內獨特的自然環境,優越的氣候條件,孕育出了比較完整的森林體系,哺育了獨特而穩定的生物種群。經過多年不懈的生態建設,如今的太行林區青山如黛、綠樹成蔭、水流清澈、鳥鳴悠悠,一幅秀美畫卷展現眼前。


近年以來,太行林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重大部署,以林長制為抓手,以科學綠化為遵循,堅持“增綠、提質、防災、創新”四位一體,立足基本綠化,按照“因地制宜、因季制宜、適地適樹、適季適種”的工作思路,開展國土綠化提質增效,林草生態建設明顯加快,厚植了太行林區“高顏值”。


突出“四個堅持” 做強“綠”字文章


太行林局立足太行林區是“華北水塔”中東部生態體系建設重要屏障的生態定位,以“四個堅持”為抓手,全力做好“增綠、補綠、護綠、用綠”發展文章。


堅持“增綠”固底色。立足區位特點和資源稟賦,種、苗、造、撫、管一體規劃,全面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重點實施松煙318省道交通沿線干石山區工程等精品造林項目。在3.12植樹節,各有林單位通過主題黨日、參加駐地義務植樹等形式積極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掀起了春季造林植樹熱潮,2022年春季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造林綠化12.98萬畝,占到了全年造林任務的87%。


堅持“補綠”提顏值。按照宜林空地和灌木林地見縫插綠的“補綠”總方針,大力實施針闊大苗定植戰略,培育高質量大苗,為區域“補綠”提供充足苗木。針對未成林地,對保存率不達80%的,堅持原樹種、同齡苗補植補造;針對灌木林地改造,采取減針補闊;針對疏林地補植,以大苗為主。各單位在施工中認真執行,彌補欠賬,確保了補植效果。全局將這項工作作為主要內容單獨考核,對日常工作落實不到位、生產進度緩慢、作業質量較差的單位進行通報,確保補綠在保證質量前提下迅速推進。


堅持“護綠”筑屏障。落實“先造后封、造后必封”的要求,將未成林地和新造林地列為重點內容,制定了具體管護方案,責任落實到人,確保苗木“栽得下、活得了、長得好”。創新市場化管護機制,探索“駐地統籌管護”“購買式管護”“協議承諾管護”“家庭式承包管護”等措施,切實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看的長效機制。今年以來,林局與駐地和順縣人民政府圍繞局縣合作資源管護機制進行了多次探討交流,進一步明確了合作宗旨、雙方職責和合作機制,為解決好林牧矛盾,保護新造林地提供了堅定保障。


堅持“用綠”提效益。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林草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牢牢抓住這個關鍵,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持續深化坪松林場、海眼寺林場“省級(黨參、柴胡、黃芩)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單位建設,積極與林下經濟龍頭企業聯系合作,針對轄區種苗生產周期長、前期效益低的實際,組織技術骨干向林農群眾傳授栽培技術,交流育苗經驗,提高種苗生產、林下產業發展水平,人民群眾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明顯增強。


生態提質增綠,實現升級轉變


太行林局將生態提質增綠作為重點工作,精心組織,科學規劃,以開放的思路,創新的思維,破解綠化造林中的難題,多措并舉開展高標準、多渠道的提質增效行動,全力打造點、線、網結合的森林生態網絡。


全局林業生態建設實現了四個顯著轉變。一是治理方式實現了由“重數量”向“重質量”的轉變。緊緊依托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化林分修復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將建設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建成了海眼寺省級濕地公園、陽曲山綜合治理區等一批林業“品牌工程”,引領全局造林綠化工作持續擴面提質。二是治理觀念實現了由“綠起來”向“美起來”的轉變。按照“多樹種、多林種、多色彩”和針闊混交、喬灌花草配置的原則,大力營造針闊混交、喬灌搭配的生態防護林、景觀林,構建起了相對穩定完整的森林群落體系,努力打造“華北水塔”中東部生態體系建設安全屏障。三是治理模式實現了由“專項抓”向“全域抓”的轉變。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依托,突出全民義務植樹,全局12個有林單位系統規劃了12條重點工程示范線,逐年推進,以點逐線,以線帶面,“點線面”融合發力,全方位推進林草高質量發展。四是治理成效實現了由“生態型”向“效益型”的轉變。堅持大地增綠、農民增收和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在抓造林綠化的同時,發展育苗、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全局現有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共有4個,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生態價值互促共贏。


“環境優、生態好、產業強、農民富”的生態建設新格局已顯雛形。通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廣大老百姓普遍感覺到太行林區的生態明顯好轉,雨水逐步增多,水土流失情況也得到有效治理,明顯感覺到氣候濕潤了、空氣清新了,也為推動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聚焦綠色發展 探索“四庫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近年來,林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林長制為抓手,通過森林“四庫”建設,真正實現了“水庫”增容、“錢庫”增收、“糧庫”增產、“碳庫”增效,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的路徑更廣,效益更高。


強化優選優育優植,促進森林“水庫”增容,水質更清了。堅持因地制宜、適地種樹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依托12個、4500畝保障性苗圃基地,選定根系發達的遼東櫟、油松為主的鄉土樹種進行培育,重點在漳河、瀟河、滹沱河流域、溝河堤壩等水系兩側,科學種植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其中,2020年至2022年在濁漳河流域完成人工造林12000畝,2022年在瀟河流域“松塔”水庫完成人工造林2300畝,完成海眼寺濕地公園等小微濕地綜合治理工程,森林“水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據水務資料顯示,太行林區水土流失正在逐年減輕,降雨量的增多,水土流失量的減少,林區呈現出了“綠了荒山頭,干溝清水流”的良好勢頭。


強化林草產業發展,促進森林“錢庫”增收,林農更富了。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明確林下中藥材、木耳和“一場一特色林產業”的發展思路,持續深化坪松林場、海眼寺林場“省級(黨參、柴胡、黃芩)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2018年以來,全局累計種植中藥材黨參、黃芪、柴胡近5000畝,實現了“林場+社會+生態”多贏。此外,充分發揮林業綜合效益,促進了林區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了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生產結構,使更多的林農群眾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林特產業和其他副業活動,林草產業強起來了,林農口袋鼓起來了。


強化林下經濟推動,促進“森林糧庫”增產,產業更強了。深挖林地空間資源,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等政策,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林藥、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種養模式,打造“樹糧經濟”,與山西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山西省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簽訂局院戰略合作協議,完成國家級槭樹種質資源庫申批建設,科技賦能林下經濟成效初步顯現。此外,充分發揮全局12個有林單位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周邊村寨參與發展林下經濟,形成國有林場“1+N”示范帶動發展新格局。


強化森林質量提升,促進“森林碳庫”增效,青山更綠了。立足基本綠化,全面加強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等森林經營,實現增質增效,森林總量和質量整體提高。2016年以來,全局森林面積由80.85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00.59萬畝,活立木蓄積由226.35萬立方米增加到292.46萬立方米,森林儲碳量持續增加,固碳能力得到顯著增強,為“碳達峰、碳中和”貢獻了林業力量。


如今的太行林區可謂百里蒼山蔥郁、漫山遍野披綠,那些“和尚頭”、“雞爪溝”失了影蹤。林區群眾紛紛感慨:“沒有林區生態建設的發展,就沒有林區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4.jpeg


責任編輯:曉峰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