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地處福建省中部,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三明轄2區1市9縣,土地總面積2.2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7萬。
三明特點歸納為“四源、四城、四地”
“四源”,即:閩江之源,三明是閩江、汀江、贛江的發源地。閩人之源,在清流發掘的“清流人”古人類化石被譽為“閩人之源”,市區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把福建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推至18 萬年前。閩學之源,三明文化底蘊深厚,“閩學四賢”中的楊時、羅從彥、朱熹都是三明人氏。閩師之源,三明歷史上涌現出一批書畫大師,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書法大家伊秉綬等都出生在三明。
“四城”,即:生態優美城市,三明是國家森林城市,在全國率先完成轄區縣審計森林城市全覆蓋。全市城區綠化覆蓋率 43.1%、村莊綠化率36.6%、道路綠化率89.5%、水岸綠化率90.7%,實現綠滿三明。建成城市綠道,成為三明人民的生態之道、休閑之道、幸福之道。國家公路交通樞紐城市,目前有10條高速公路、4條快速鐵路和1個機場匯聚三明。宜居宜業城市,三明山水優美秀麗,擁有中國丹霞泰寧世界自然遺產、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和51個國家級旅游品牌。包容開放城市,三明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綜治“長安杯”、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榮譽。
“四地”,即:福建省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鋼鐵、化肥、人造板、重型卡車等生產企業,形成汽車及機械、冶金及壓延、林產加工、礦產品深加工、紡織、化工、建材、建筑業8 個產值超百億元產業集群。世界客家總祖地,三明客家人口近200萬,寧化石壁是中國歷史上客家人大遷徙的中轉站,建有世界唯一的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屬尋根謁祖的朝圣中心。中國紅軍長征出發地——三明市,全市12 個縣(市、區)屬革命老區,全部列原中央蘇區范圍,寧化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曾在三明從事過革命實踐。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祥地,1984 年6 月,第一次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在三明召開。
三明林業主要特點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林業生態顏值高。全市林業用地面積285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2.8%。境內分布高等植物267科1062屬2843種,有陸生脊椎動物30目102科594種,是福建省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全市自然保護區面積244.4萬畝,國家級5處、省級6處;森林公園面積37.3萬畝,國家級6處、省級19處;國家濕地公園2處。森林負氧離子平均濃度達到5000個/立方厘米,是全國平均值的3.4倍。
二是林業改革成效好。三明是全國林改的策源地,三明林改大致經歷了4個標志性的階段:1980年代“林業股東會”1.0時代,2000年初“林業產權制度改革”2.0時代,2014年開始的“林業金融創新”3.0時代。進入新時代,將開啟“三明林改4.0”時代,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途徑,重點在創新林權流轉經營機制、林業金融服務機制、森林資源保護年度評價機制、林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等4個方面改革創新(簡稱“流金歲業”)。2017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三明林業金融服務中心考察時,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三明找到了答案。2018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來三明調研,充分肯定了三明市林改的經驗做法。“福林貸”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第二批改革成果,并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金融創新唯一的一類項目。三明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經驗在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林改已經成為三明的一面旗幟、一張名片。
三是林業博覽會影響大。三明是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從2005年起已經連續在三明成功舉辦了14屆,成為全國林業展會之一。近5屆展會累計簽約項目592項、利用區外資金352億元。每年有50多家臺灣企業和600多臺灣民眾參加。林博會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
四是林業產業占比重。林業產業是三明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2018年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074億元、比增7.1%,其中規模以上林產工業產值864億元、比增8.6%。“一產”方面,全市建有竹林464萬畝、油茶林95萬畝、花卉苗木30萬畝、林下經濟基地364萬畝,林業特色產業2018年實現產值466億元。“二產”方面,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林產工業企業45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9家、省級龍頭45家;有永安林業、青山紙業、福建金森等3家林業類上市公司;共培育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10個、省級品牌86個。目前正在努力,到2020年打造千億林產加工產業集群,為三明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貢獻林業力量。“三產”方面,積極拓展培育林業文化、森林康養、林品電商等外延產業。建成春舞枝、林品匯等知名林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了永安市竹天下、明溪縣紅豆杉、清流桂花園等一批林業創意文化旅游產業園。森林旅游近五年年均接待游客200萬人次,現有“森林人家”74家(134戶)、中國森林氧吧4個、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2個、中國森林體驗基地2個、中國康養基地3個。
三明森林資源管理主要做法
突出落實責任加強資源管理。一是落實黨政目標責任。落實黨政領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全市上下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開展森林督查、森林資源保護年度動態監測,建立完善森林資源保護年度考核獎懲機制、分級考核機制,將責任層層落實到位。目前三明市森林覆蓋率78.14%,較2015年76.8%提高1.34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1.72億立方米,較2015年1.65億立方米增加700萬立方米。二是落實部門管護責任。全市建立“聯防、聯護、聯動”森林管護機制,采用先進3S、GPS、“北斗”、無人機等技術,建設護林員巡護信息系統,抓好智慧化管理,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形成永安市森林資源巡防公司化管護、尤溪縣林業站長“一帶三”管護等模式,實現森林資源管護全覆蓋。接下來,三明正按照省上要求探索建立“林長制”管護措施。三是落實示范引領責任。永安市和尤溪縣開展了2批的全國林地“占補平衡”試點,尤溪縣開展全國林地利用規劃修編試點,建寧縣推進閩江源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全國天然林停伐補助試點,尤溪縣和沙縣推出全省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試點,永安市和泰寧縣進行全省生態公益林管護改革試點,尤溪縣成為全省林業執法主題教育試點縣。通過落實示范責任,推動了森林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四是落實方案編制責任。2014年以來,三明市按照省上要求,組織開展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全市共有44個森林經營單位委托有資質單位編制方案,其中:縣級12個、省屬國有林場13個、林業企業17個、個私2個,經營期為2016年—2025年,取得較好的森林經營成果。
突出林業改革加強資源管理。一是創新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2013年永安市率先在全國探索和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隨后又在沙縣、建寧縣、明溪縣和將樂縣等地逐步推行試點,形成了直接贖買、改造提升、置換調整3種模式。目前,全市累計籌措資金1.71億元,贖買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面積7.1萬畝。二是創新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全市有5個縣(市)列入福建省林業碳匯交易試點,現已策劃林業碳匯項目11個、實施面積83.4萬畝,其中:完成核證7個、通過評審5個、備案簽發4個、成功交易3個,交易金額473萬元。三是創新林業金融改革。創新推出了林權按揭貸款、支貸寶、“福林貸”等林業金融產品。配套成立林權收儲機構12家,承擔不良抵押貸款林權收儲兜底功能,并與銀行合作建立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五位一體”等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到2018年底,全市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21.6億元、約占福建省的60%。四是創新林業經營機制。探索形成大戶經營、合伙經營、合作經營、股份經營、企業經營、委托經營等6種規模經營模式,全市累計組建新型林業經營組織2862家,經營面積1026萬畝,占全市集體商品林地的61%。還涌現出沙縣“四共一體”、清流縣利潤預分紅、尤溪縣村民集資入股、將樂縣“村、民、企”合作等合作造林新模式,為解決林業散、小、弱經營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辦法。
突出限額采伐加強資源管理。一是嚴格執行采伐限額審批。落實采伐指標“三公”分配,嚴格審批公益林撫育或更新采伐,加強“兩沿一環”等重要生態區位森林景觀保護。2016年—2018年,年均核發采伐許可證約5800份,年均審批辦證蓄積140萬立方米,比“十二五”期間(年均188萬立方米)減少了48萬立方米,減少25.5%。近三年來,每年的限額使用總量均未超過30%。二是嚴格伐區監督管理。落實集體林伐中伐后監管制度,加強縣級采伐管理及伐區采伐管理監督。按照國家林草局森林督查技術方案,對疑似圖斑進行現場核查,及時完成森林督查任務,并督促縣級林業主管部門抓好問題整改。三是嚴格木材運輸證核發管理。三明市木材運輸證審批權限已全部下放到縣級林業部門,實行屬地管理,并進入《福建省林政業務管理系統》辦理,運輸證辦理業務全面延伸至鄉鎮林業站,近三年來年均辦理木材運輸證2.18萬份。四是嚴格落實“放管服”改革。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要求,2018年起三明市林木采伐審批事項入駐市行政服務中心統一辦理,進一步精簡申報材料和審批環節,實行全流程網上辦理,縮短審核審批時間50%以上。
突出營林質量加強資源管理。一是抓大規模國土綠化。近五年來,全市累計完成植樹造林171萬畝、森林撫育1016萬畝、封山育林192萬畝,年年超額完成省定責任目標。二是抓高價值森林培育。注重調整傳統的杉木、馬尾松“兩棵樹”造林模式,突出閩楠、紅豆樹、福建柏、南方紅豆杉等高價值森林培育。全市建有大徑材基地45萬畝、國家儲備林50.3萬畝。建有珍貴樹種用材林13萬畝,永安市被確定為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范市和國家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建有3個國家級林木良種基地。三是抓林業科技驅動。三明現有4個林業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博士后工作站,有2600多名林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建立南方林區(福建三明)綜合實踐基地,累計對接林業科技項目23項。金森林業《林木良種細胞工程繁育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立全國首個北斗森林云數據中心,被國家林草局評為智慧林業管理示范單位。突出基層基礎加強資源監管。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市131個林業站站房總面積10.8萬平方米,122個有獨立站房;配有工具車107輛、摩托車152輛,基本配備必要的辦公、通訊、森林防火防疫、資源調查、GPS等工作設施設備。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市林業站共核定事業編制798人。2017年以來公開招聘全日制林業院校大專以上畢業生17人。開展“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人才培養18人,目前有高級職稱人才84人、中級219人、初級149人。開展林業站長能力提升培訓,組織參加全國鄉鎮林業站人員在線學習、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技術等培訓。三是提出“八有”規范化林業站建設要求。市林業局提出了“八有”規范化林業站建設要求,即有標準站房、有統一標識、有設施設備、有按編配員、有護林隊伍、有規范圖表、有管理制度、有服務窗口。通過2年多的努力,全市創建標準化林業站69個、占52.7%,沙縣青州、虬江等9個林業站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標準化林業工作站,爭取2020年全市2/3左右的基層林業站達到國家標準林業站標準。在全市推廣永安、沙縣林業站“一站式”服務,讓林農不出鄉鎮就能辦理采伐證、運輸證,解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今天存在的問題
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效果不理想。一方面,編制內容不夠科學影響森林經營方案實施。在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中,無論國有林場、林業企業、集體或是個私等森林經營主體都必須按照森林經營需求與經營環境分析、森林經營方針與目標、森林經營區劃與森林布局等12個章節進行編制,編制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影響了方案的實施。另一方面,不可預測的因素影響森林經營方案實施。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政策變動、木材市場供求變化,以及森林火災、冰雪災害、森林病蟲害等不可預測因素,這些都將影響方案的正常實施。
森林撫育間伐欠賬較多影響森林經營水平。三明市人工林商品林有976萬畝,其中中幼林443萬畝、占45%。目前主要問題是中齡林間伐欠賬較多,影響了林分質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林農積極性不高。三明市約有60%的林地為集體林,在林改后已分山到戶,林農粗放的經營管理,不懂或不愿再投入開展撫育間伐。二是撫育間伐成本高。目前現行中齡林撫育間伐人工成本約為300元/畝以上,而撫育間伐補貼標準中幼林均為100元/畝,間伐材利潤薄,撫育間伐得不償失。三是采伐作業要求高。撫育間伐有“三砍三留”要求,對伐前伐后的郁閉度、胸徑、采伐強度等方面都有詳細規定,林農在采伐作業時容易突破這些規定,造成違規違法采伐,基層監管壓力大。
分項采伐限額調劑使用困難。現行的森林采伐限額主要有主伐、撫育間伐、低產低效林改造、其他采伐等4個分項類型。三明市在執行“十三五”采伐限額中發現一些編限單位,在開展撫育間伐、電力線路走廊建設采伐、鐵路危樹清理采伐時,雖然限額總量充足,但分項限額不足,且難以調劑使用。基層林業站力量比較弱。一方面,基層事業干部編制緊張,很難達到國家林業局標準化林業站規定的要求,有的縣編制還被占用。另一方面,基層條件艱苦,有些站有編制沒人去,“招人難、留人更難”。委托高校合作培養人才也由于多方面原因,摸底報名80多人中僅有9人簽訂協議。在崗職工642人中60年代出生的占一半以上,35歲以下僅占15.8%,人員老化、青黃不接。
明天任重道遠
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第一,按照“十四五”森林經營方案編制要求,要以鄉鎮為單位編制,但縣域內各鄉鎮森林資源條件差別不大,沒必要分開編制,且會產生高額的費用,建議縣域內的“十四五”森林經營方案以縣為單位進行編制,并允許根據不同森林經營主體,確定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的主要內容。第二,建議簡化調整森林經營方案的程序,取消“編制單位提出意見”環節,由林業主管部門審批通過即可。
改革現行的撫育間伐政策。建議將中齡林撫育間伐作為一項營林措施,不納入采伐限額執行監管范疇。
改革現行的采伐限額管理辦法。建議實行森林采伐限額總量控制,不再細化分項類型。或者,回到“十二五”采伐限額管理方法,編限單位在總額控制的情況下,允許對不同類型的采伐限額進行調劑使用。
提高中齡林撫育間伐補助標準。為鼓勵林農加大對中齡林的撫育間伐力度,提高林分質量,建議將中齡林撫育間伐補助提高至200~300元/畝,以調動林農進行撫育間伐的積極性。
提高天然林和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十八大以來,三明市列入保護范圍的生態公益林、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天然林等1344萬畝,不能采伐利用的森林占全市林地面積的47.1%。自從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出臺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以來,林農利益受到侵害,反響強烈。因此,建議逐步提高天然林和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建立補償標準的增長機制,并統一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補償標準。加大對鄉鎮林業站建設補助。三明市仍有部分鄉鎮林業站站房老舊,存在安全隱患,亟需新建。有約20%左右的林業站沒有配備的交通工具,有的林業站使用的車輛是即將淘汰的黃標車。因此,建議國家和省上,一方面加大對標準化林業站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配備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呼吁有關部門出臺基層林業站人員野外調查補貼政策。
上一篇:把綠色長城筑得更牢固
下一篇:茶話:謙謙君子德 有機“森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