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報刊網信 > 林草產業 >

全力推進寧夏“三北”工程攻堅戰取得重要成果

發布時間:2025-06-02 10:08:40  來源:林草價值網鏈

2023年6月6日,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召開,發出了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兩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帶領全區人民牢記囑托、奮力攻堅,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探索建立了省局包抓、區域協作、國際合作等一系列新機制,示范推廣了刷狀網繩、藍藻沙結皮、高效植苗等一批新技術,創新實施了“林光互補”“草光互補”“藤灌草”結合等一批新模式,打造中衛市騰格里鎖邊固沙示范工程、石嘴山市毛烏素流動沙地系統治理示范工程等一批精品工程,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積極宣傳推廣荒漠化防治寧夏經驗和技術,展示大國治沙方略,唱出了一曲眾志成城的綠色交響。截至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累計完成治理面積344萬畝(營造林245萬畝,草原生態修復59萬畝,鹽堿耕地改良40萬畝),占攻堅戰總任務820萬畝的42%。

20255c0f19bf1c06600afb533c538ff.jpg

賀蘭山金頂鳥瞰圖 祁瀛濤攝

銀川市:逐綠前行厚植底色

銀川市堅持擴綠就是擴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堅決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讓“塞上江南”越來越秀美。

堅持系統修復,生態建設實現新提升。扎實推進荒漠化防治擴新綠,組織實施“三北”工程項目10個,完成營造林12.77萬畝、修復退化草原2.9萬畝、鞏固沙化土地造林成果4.5萬畝,探索開展賀蘭山東麓草原荒漠化治理結合產業發展試點2.73萬畝,全國林草濕荒普查試點北方片區現場會在銀川召開。組織區市黨政機關及市民群眾1.3萬人開展義務植樹,種植各類喬灌木17.6萬株,全民參與生態建設氛圍濃厚。統籌開展濕地保護修復提質量,完成濕地生態保護修復3.5萬畝,銀川市入選全國首批濕地面積總量管控試點城市,進一步擦亮國際濕地城市名片。

深化改革創新,森林資源煥發新活力。持續開展林權改革,確權率達95%;完成7筆5083畝山林權交易,金額669.7萬元;編制《銀川市國有森林資源價值評估報告》,測算評估國有森林資源價值達72億元。創新開展林票試點,構建“林票+”交易模式,累計發放林票34張2.9萬余畝,在全區完成首筆3.1萬元生態補償類國有林票交易,率先探索開展林下空間經營,創新開展“一元碳匯”工作,加大推進山林權和碳排放權的深度融合。

強化監督管理,資源保護取得新進步。盯緊森林草原防火,加強相鄰市縣(區)森林草原防火聯防聯控,制定《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導則》,搭建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平臺,保持了連續67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森林草原火災的優異成績。盯牢林草地用途管制,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毀林毀草開墾、超載放牧等破壞林草資源違法行為,案件發生率較上年度降低10%以上。盯嚴野生動植物保護,建立健全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制度,牽頭開展“2024清風行動”“網盾2024”等專項行動,守護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安全。

石嘴山市:多措并舉推進攻堅戰

石嘴山市堅持把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石嘴山戰役作為建功先行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成立專班高位推進,制定方案系統施治,全力推進工程建設,多次被中央媒體報道。

堅持項目支撐,生態修復治理取得新成效。成功申報石嘴山河東沙地系統治理和寧夏黃河上游風沙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2個“國字號”示范性工程,組織實施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歷史遺留礦山治理、河東沙地系統治理和濕地生態修復項目,爭取中央、自治區資金5.7億元,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2.64萬畝。

堅持創新引領,科學精準治沙取得新局面。堅持“四水四定”“適地適樹”原則,大力推廣應用“草方格+沙結皮”、灌木高效植苗等新技術,沙區灌木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達到80%以上,造林效率提高1倍。發揮“人民楷模”王有德、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唐希明示范帶動作用和治沙團隊技術優勢,建設人民楷模示范林5000畝,形成“勞模精神”引領、社會資金參與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新機制。

堅持聯防聯治,區域協同攻堅取得新突破。主動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陜西省榆林市、甘肅省慶陽市政府對接,簽署《毛烏素沙地區域聯防聯治合作協議》,構建4省區5市14旗(縣)同向發力的新格局。指導平羅縣與內蒙古鄂托克旗簽訂《毛烏素沙地區域聯防聯治行動計劃》,2024年10月,國家林草局在平羅縣組織召開寧蒙聯合毛烏素沙地聯防聯治秋季攻堅現場推進會,形成跨區域協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新局面。

堅持示范帶動,產沙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沙生產業、實施生態移民、建設現代化牧場、打造光伏產業發展集群等措施,計劃完成毛烏素沙地沙化土地治理14萬畝,其中,生態治沙8萬畝、光伏治沙6萬畝,確保實現石嘴山境內毛烏素流動沙地全面固定。重點打造7個示范樣板區,建設5000畝沙生產業植物園,實現“以林養林”新目標。

吳忠市:實現由“半綠半黃”到“大片深綠”綠色嬗變

吳忠市堅持以“林長制+集體林改”為抓手,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實現了從以前的“半綠半黃”到現在的“大片深綠”的綠色嬗變。4月25日,國家林草局公布的2024年林長制激勵表揚市縣名單,該市成為全國被激勵表揚的13個地級市之一。

全面推行林長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要求,建立“1243名四級林長+4351名護林(草)員+279名監管員巡林(草)”的管護體系,先后組織召開總林長會議36次、專題協作會議83次,發布總林長令18道,市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先后175次深入一線調研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落實情況,協調解決突出問題110項。全面落實林長提示函、巡林制度,對巡林(草)頻次低、質量差的林長給予提醒、督促,以“長”促“治”,全面落實落細林長制工作。

持續深化林權改革。緊盯確權、賦能、融資等重點環節,全力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深走實。全面梳理核查8.27萬本原林權證檔案資料,建立林權臺賬,頒發林權不動產權證200本,登記面積42.49萬畝。鹽池縣推行“大證+小證”“確權登記+股權量化”經驗模式,被確定為全國“林權登記提質增效工作試點”和“林草濕荒普查試點”。運用“政府+銀行+擔保+保險”的林業金融服務機制,為全市257萬畝公益林購買森林保險514萬元,抵押林地1.77萬畝,融資貸款6672萬元。實現生態價值有效轉化,完成林地經營權流轉30.4萬畝,線上林權交易1567萬元。發展林下種植1.3萬畝,年產值達2621萬元,培育自治區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9個。

科學實施國土綠化。按照“宜綠則綠、見縫插綠、多元增綠”建設思想,在利通區和青銅峽市有灌溉條件區域實施造林綠化18.5萬畝。創新“以地換林”發展模式,吸引社會資本2400萬元新造林0.37萬畝。建立5個“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近3年全民義務植樹114.73萬株,面積1.08萬畝。創新發展防沙治沙模式,深化同北京林業大學等合作,推廣使用沙結皮技術和生物制劑。

固原市:“三個統籌”推進美麗固原建設

固原市作為寧夏生態環境建設的“半壁江山”和全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主戰場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采用“三個統籌”舉措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統籌“植綠”“護綠”一體推進。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綠,在抗風沙、抗水蝕、涵水源上做文章,并結合實際開展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做到國土綠化“量”“質”并重。全面落實林長制,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3612名,建立“一長兩員”責任體系,圍繞保綠護綠,按片區、劃流域、分山頭,明確各自責任區域和保護發展職責,確保每一塊林草地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護。

統籌“治理”“修復”協同發力。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并舉”的原則,以小流域為基本單位整體規劃、分類推進,形成了“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2005年第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彭陽經驗”列入建議案重點辦理,在全國黃土高原同類地區推廣。探索建立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建成六盤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圃200畝、林菌種植示范基地100余畝,形成了“生態修復+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修復+低碳能源”綠色發展的改革新路徑。大力實施六盤山森林質量提升工程,打造了掛馬溝、峰臺林場、原州區水溝、疊疊溝林場等一批高密度人工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點,探索出西北地區可推廣可復制的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經驗。

統籌“綠色”“民富”有機聯動。深化試點改革,持續推動“四庫”聯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聚力打造了原州區雙泉、薛莊兩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以南山農場、古家農家樂、西吉龍王壩為代表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隆德縣的林藥間作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等。穩妥推進碳匯試點,在全區率先建立“司法+林業碳匯”補償機制,2024年固原市林業碳匯試點機制入選全區改革試點典型案例,隆德縣完成全區首筆林業碳匯CCER項目預售交易100萬元。彭陽縣試點推進CCER林業碳匯開發項目,預計于2026年第二季度實現掛網交易。

中衛市:加快推進騰格里沙漠“鎖定”行動

中衛市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是歷史上風沙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2023年6月以來,中衛市投入資金24億元,完成荒漠化綜合治理134萬畝,加快推進騰格里沙漠“鎖定”行動,為筑牢寧夏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貢獻。

以沙漠“鎖定”為目標。實施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沿黃河北岸,東起中寧縣太陽梁鄉、西至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實施治沙技術展示區、光伏治沙示范區、農田林網標準區等七大精品示范工程,著力打造153公里防風阻沙帶,目前已完成鎖邊126.5公里。

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試驗研究站、寧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所技術合作,探索防沙治沙新技術、新模式,人工藍藻沙結皮、刷狀網繩式草方格、蘆葦高立式沙障3項新技術已投入應用。中衛防沙治沙經驗模式被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69次,蒙古國、亞美尼亞等9個國家來衛學習,2024年來訪人員達1200人次。黃河“幾字彎”寧夏攻堅戰推進會兩次在中衛召開。

以產業融合為突破。推動林農融合,在沙漠區域種植葡萄、紅棗、金銀花等12萬畝,打造蘋果基地7.9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灌項目18個19.6萬畝。推動沙光互補,加快建設“寧湘直流”項目,采取“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模式,每畝扎設草方格種植灌木110余株,完成光伏治沙14.5萬畝,中衛“草方格+光伏”治沙模式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會議上向全球推介。推動文旅融合,全面打造“沙漠大客廳”“星星的故鄉”,2024年全市游客人數、旅游消費額分別增長23.1%和24.5%。

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寧夏回族自治區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遵照“三北”工程擘畫的宏偉藍圖,科學推進“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不斷鞏固擴大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成果,為奪取“三北”工程攻堅戰的全局性勝利奉獻寧夏智慧和力量。


作者:霍興華 沙文生責任編輯:胡萌萌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