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關口。2023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將重慶市列為全國建設的三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之一。
探路子、做示范、立標桿,重慶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全面推動生態高水平保護、林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三權分置”保障權益盤活林地
“有了這張林地經營權證,我們就可以規模發展林下曲莖石斛仿野生種植了。”今年2月7日,重慶裕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獲頒全市首張林地經營權證。
該公司流轉了城口縣大店村的282畝林地,開展林下曲莖石斛仿野生種植。但因農戶手中的林權證信息為手工填寫,界線描述不清,無矢量化數據,無法進行經營融資抵押。
“林地經營權證的頒發,實現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解決了權益保障難、抵押融資難等問題。”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重慶市落實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以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為基礎,積極探索放活經營權。引導和規范林地流轉,不斷健全利益聯結機制,采取勞務合作、林木采伐分紅、產業帶動等多種形式推動規模化經營,盤活用好森林資源。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計流轉集體林地1026萬畝。
綦江區成立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專班,先后辦理林權證19.93萬余本。同時,大力培育新質產業集群,科學布局綠色產業基地,引進發展企業主109家,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戶通過收取土地租金和參與項目管理、務工等方式,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為深入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重慶市推動建立全市統一的林權流轉交易平臺,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規模經營效益。對仍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的林地,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將集體林地收益權量化到戶,推行“一年一分”的收益分配機制。探索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單位頒發林地經營權證,用1年時間基本完成林權登記存量數據整合移交,納入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管理,用2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林地數據矢量化建設。繼續推動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實現耕地與林地精細管理。
與此同時,為保障林木所有權權能,重慶市還將科學劃定天然林和公益林范圍,放寬放活采伐限制,實行林木采伐限額5年總額控制政策,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齡限制,實施林木采伐告知承諾方式審批,探索按面積控制林木采伐量。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的管理制度,推行全周期森林經營,著力提升森林質量。
適度規模經營出效益增收益
啟祿林場位于南川區雙河場村,村民汪啟祿流轉村里1.1萬余畝荒山,經過悉心經營,建成了集休閑旅游和養生度假于一體的示范家庭林場。
南川啟祿林場實景
重慶市集體林改之初,南川區林業局即為汪啟祿辦理了林權證。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汪啟祿造林營林更有干勁了。2014年,他將承包的8560畝林地流轉給一家企業,打造森林公園,轉讓獲得的1130萬元收益,也讓他的家庭林場有了充足的發展資金。
目前,南川區已培育發展家庭林場23家、森林人家104家、林業專業合作社206個、大型林產品加工企業2家,林業規模經營面積達43萬畝,涉及特色經果林種植、林下養殖、森林康養、森林食品加工等,年產值超10億元,解決富余勞動力就業3000多人。
圍繞“錢從哪里來”“效益怎么提高”等問題,重慶市探索創新林業經營方式,引導林農把山林資源有償流轉或折資入股,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抱團,共同盤活山林資源,提升生產效率。
石柱縣以規范黃連種植為契機,探索建立“林連互利共生”模式,每年吸引社會資本240余萬元參與森林質量提升行動,每年新增營造林4000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3.2%。
石柱林連共生場景
目前,石柱縣黃連在地面積5.8萬畝,年產量超過3000噸,產值突破10億元。“林連互利共生”模式還被應用于天麻、黃精等林下種植業,推動石柱縣以黃連為主的林下經濟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2023年,全縣林下經濟產值達40.8億元,同比增長12.5%。
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是重慶市深化集體林改的一個重點。近年來,重慶市積極支持林業產業發展,調整林業產業結構,發揮森林多功能效益,推進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出臺林業大縣扶持政策,培育壯大林業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專精特新林業企業,加強林業產業園區建設。支持木竹材料研發,加快“以竹代塑”“以竹代鋼”發展。優化用地政策,支持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產業發展。大力扶持示范性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發展“企業+”“林場+”“新型經營主體+”等多式聯營,完善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國有林場發揮技術、人力優勢,參與集體林業經營,助力鄉村振興。
拓寬“兩山”轉化路徑興林富民
巫溪縣2023年相繼與經開區、璧山區、渝中區交易橫向生態補償森林面積指標4.119萬畝,兌現財政入庫資金3142.8萬元。
以著力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為目標,重慶市首創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促使各區縣政府切實履行提高森林覆蓋率職責,主動加強國土綠化,形成了共同擔責、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把綠水青山扮得更美的同時,重慶市創新探索“兩山”轉化實現路徑,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做大金山銀山。
重慶市積極拓展林業碳匯,建成全國首個涵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為一體的“碳惠通”平臺。編制《重慶市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方案(2021—2030年)》,將永川區碳匯造林、巫溪縣和城口縣森林經營2個項目納入“碳惠通”項目自愿減排量試點。制定《重慶市林業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導則(試行)》,已在4個特定區域和行政區域完成核算試點。
各地也紛紛拿出實招。梁平區將獵神村5座石膏礦全部關閉,啟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組建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
梁平獵神村礦山變金山 曾為民攝
養山護山、治水興水、造林育林,獵神村走上了利用多種經營資本、引入多種經營主體、探索多種經營模式的強林富民之路。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1億元。2023年,村集體收入334萬元,農民分紅5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
江津區南部的貓山,位于嘉平、蔡家、李市三鎮交界處。種茶是貓山一帶農民的傳統營生。
近年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發動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貓山開發,探索出農戶分散經營、企業適度規模經營、企業與農戶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推動“茶全產業鏈”“林+旅”“農+旅”融合發展。
如今,貓山茶葉和生態旅游兩大主導產業效益明顯,其中茶葉通過加工增值和品牌品質增效,每年總產值達2億元。兩項產業同時為社會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周邊農家樂、民宿以及農副產品等產業的發展,周邊農戶、種養殖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年增收25%—40%。
江津貓山林茶基地
以綠富雙贏為突破,重慶市不斷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道,努力構建林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價體系,推動核算結果在績效考核評價、生態補償、生態贖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營開發融資、價值評估等方面應用。還將進一步完善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擴大生態贖買規模,探索實施林業生態票、林業地票、林業碳票制度,探索林業碳匯產品開發和交易,建立多元化森林生態補償機制。
注重與重慶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協同配合,建立金融支持林業發展體系,完善林權抵押貸款制度,開展林權擔保服務,創新開發林業信貸和保險等金融產品,為深化集體林改注入更多活力。(中國綠色時報/侯建華)
上一篇:石漠化治理的廣西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