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通化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林長+林業產業鏈長”為抓手,進一步壓實林長在保護森林資源與促進產業發展中的雙重職責,全市形成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采集加工、康養旅游等4大類36個品種立體式、復合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林業特色產業框架初步形成。2023年,林下經濟產值預計實現163.1億元,同比增長7%。
“林上采”,做大特色林果產業。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突出特色、規模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通化市紅松果林比較優勢,通過政策引領、項目推進、規模種植、試驗示范等措施,推進確“三權”、促“三變”、激“三活”,集中流轉集體林2萬余畝。開展紅松造林新規程、嫁接新技術試點,大力推廣跡地更新“紅松+”產業新模式,全力打造紅松果林區域特色品牌建設樣板。突出地方特色,重點培育山核桃、大榛子、板栗等優質特色樹種,進一步擴大林果產業規模,促進林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市現有紅松、大榛子、山核桃等培育總面積80萬畝,預計產值9.7億元,同比增長5%。
“林下種”,做強林藥種植產業。通化市現有林業用地面積93.5萬公頃,有林地面積87.8萬公頃,林下資源豐富,發展林下經濟資源優勢明顯。全市立足森林資源稟賦及產業發展基礎,大力推動以林下參為核心的道地中藥材發展。制定《通化市推進林下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指導措施,扎實開展宜參林地現狀普查,加強宜參林地規劃與管理,并通過實施標準化栽培和近自然經營,擴大產業基地規模,促進林藥種植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野山參之鄉”品牌品質,實現森林資源保護和林下經濟發展共贏。目前,全市林下參、三枝九葉草、天麻等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48萬畝,預計產值62億元,同比增長8%。
“林中養”,做優林下養殖業。依托林下資源優勢和空間優勢,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根據生態承載力,因地制宜發展以林蛙、梅花鹿、林蜂等為主要品種的林下特色養殖業,向林地要產出、向林下空間要效益,探索發展“草肥林下畜、畜壯林中樹”綠色循環模式,實現長短結合,以短養長,促進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共有林蛙養殖溝系707條,梅花鹿養殖存欄近1萬頭;林蜂養殖182戶,1.2萬余箱,預計產值3.8億元,同比增長3%。
“林邊產”,做精林產品采集與加工業。始終保持非木質森林資源采集加工業可持續發展。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推進食品加工、林藥產業、精細化工等精深加工和副產品開發,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加林產附加值,構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鏈條,推動林下經濟全產業鏈健康發展,形成一二三產高效聯動、融合發展格局。全市現有涉林企業200余家,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2023年,全市山野菜、野果、野生菌類等林產品采集、加工預計實現產值86億元,同比增長5%。
“林間游”,做活森林康養旅游業。充分利用通化市現有濕地、國有林場、森林公園等森林生態景觀資源,大力推動森林旅游和康養、文旅產業融合,推進森林體驗、森林休閑、森林度假、森林教育、森林康養步道等在內的森林康養產品,全力打造新時期林業發展新業態。“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市”成為通化閃耀的綠色勛章,通化市實現全域各縣市均為省級森林城市,形成了青山環繞、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襯、林居相嵌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空間格局。2023年,森林康養旅游業預計實現經營收入1.64億元,同比增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