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秦嶺常態長效保護機制,實施守護祖脈秦嶺三年行動,持續鞏固‘五亂’、小水電等治理成效,加快建設生態監測網絡,抓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陜西省省長趙剛26日表示。
當日,陜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西安開幕,趙剛作政府工作報告。
秦嶺是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諸多功能,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和“綠色水庫”。此間的生態環境保護一直為陜西官方所重視。
報告指出,2023年,陜西加強生態治理,促進綠色轉型。推動秦嶺七省(市)跨區域保護,修訂秦嶺區域產業準入清單,秦嶺陜西段環境優良面積達99.3%,商洛被納入全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全面啟動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治理沙化土地94.9萬畝。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提標改造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114座,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優。
在加強生態治理,促進綠色轉型方面,趙剛表示,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陜南硫鐵礦污染整治成效明顯,漢丹江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解決關中地區大氣污染問題,西安、咸陽、渭南3市空氣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加快推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研究、示范應用項目,新能源交易163億千瓦時、綠電交易22億千瓦時,綠電供給占比達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