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塔里木盆地東南緣,四面環沙,猶如一座沙漠孤島,曾是新疆乃至全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但是,當你登上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觀景臺,映入眼簾的卻是郁郁蔥蔥的林海。遠處,株株紅柳、梭梭連接成片;近處,片片草方格沙障緊罩沙丘。
回首20余年治沙歷程,且末一年一變樣,三年見成效,五年成規模,十年成綠洲,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書寫了“人進沙退”的人間奇跡,創造了宜居宜業的生態家園。
防沙治沙用沙
流經且末縣的車爾臣河西岸是縣城,東岸就是流動沙漠。
為阻擋沙漠侵襲,保護綠洲生態,且末縣堅持把防沙治沙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突破口,大力實施生態治沙工程。在縣城以東河東治沙基地修建道路98.8公里,架設高壓線76.6公里,打井83眼,建起長約23公里、總面積12.9萬畝的綠色生態屏障,擋住與縣城只有一河之隔的沙漠侵襲。
屏障內建立集沙生林果和藥材種植、沙漠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沙產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大力發展肉蓯蓉、枸杞等經濟樹種。目前,且末縣人工接種肉蓯蓉總面積達8.3萬畝;新建沙生植物苗圃70畝、植物園260畝、沙生植物馴化基地6.2畝;栽植各類沙生喬灌植物8600萬株,試種各種經濟作物1300余畝。沙產業已成為且末縣調整產業結構、富民增收、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朝陽產業。
織密綠洲林網
且末縣林草局的干部職工深知綠洲內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堅持“農田建綠、城鎮建綠、道路建綠、全民建綠”原則,與全縣各族干部群眾一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實施造林綠化工程,認真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穩步推進農田、道路防護林體系建設和造林綠化工程,全面提升造林綠化質量,提升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截至目前,全縣人工林造林面積達35.33萬畝,其中經濟林10.28萬畝(小林果業0.93萬畝,紅棗9.35萬畝)、防沙林18.4萬畝、農田防護林6.65萬畝。完成國道綠化通道建設120公里,道路綠化普及率達100%。且末縣農業抵御大風災害的防護林體系不斷完善,極大降低了大風沙塵天氣造成的農業損失,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穩產高產的基礎,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一致好評。
可利用草原承包到戶率100%
在草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且末縣按照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的要求,以可利用草原承包到戶為重點,大力推行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實草原保護與利用權利與義務,確保各類補助獎勵資金落實到戶。目前,全縣可利用天然草場承包到戶面積達2540.63萬畝,簽訂草場承包合同書2539份,到戶率為100%;每年享受獎補資金8889余萬元,涉及牧戶2056戶1萬余人。重點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完成圍欄面積60萬畝、退耕還草2.14萬畝、退化草原補播改良5萬畝、飼草料地渠系改造8.2公里、人工種草0.65萬畝,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程9萬畝,建設養畜工程畜棚2050戶,投資5753余萬元。
發展紅棗生態經濟林
且末縣地處塔里木盆地南緣,發展紅棗產業具有獨特的光照、溫度和水土等自然條件優勢,有“中國紅棗之鄉”的美譽。
近年來,且末縣堅持將發展紅棗生態經濟林作為產業提質增效、實現生態與產業協調、創新綠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堅定走好有機綠洲發展戰略的路子,大力實施棗業富民,全力打造優質有機紅棗基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17年,且末縣啟動實施了重點打造且末有機紅棗品牌規劃,引導和鼓勵棗農種植有機紅棗,成立合作社抱團取暖,做精做強且末有機綠洲產業,打造最優有機紅棗生產示范縣,使林果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目前,且末縣紅棗種植面積已發展到9.35萬畝,紅棗種植戶占農業種植戶的90%以上,近8600戶農村低收入群眾依靠發展紅棗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綠色不斷延伸,生態建設的綜合效益不斷顯現。在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且末縣綠洲區域的小氣候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沙塵暴天氣由20世紀80年代的年均21天左右下降為近年來的13天左右,浮塵天氣由年均190余天下降為近年來的160天左右。且末縣先后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國家級沙漠公園試點縣、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全國綠色食品(紅棗)標準化生產基地、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集體等20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級榮譽。
下一篇:貴州荔波推動林長制在鄉村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