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都不給茶樹打藥,要一起維護生態環境,把景邁山的自然資源一代代傳下去。”12月初,景邁山景邁村傣族村民巖共往告訴中新社記者。
巖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公元10世紀起,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遷徙至該山定居,種植茶樹,并形成保存較為完整的千年萬畝栽培型古茶園。2023年9月17日,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
出生于2000年的巖共往,自小喜歡普洱茶,15歲便已熟練掌握加工工藝。他介紹,普洱茶制作過程中,殺青、揉捻非常考驗工藝師的水平,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當。在這方面,他說自己算是佼佼者。
巖共往家的茶園面積近100畝,年產干毛茶約2.5噸。過去,父輩管理家中茶葉生意時,主要為茶商提供原料。“但我想進行深加工,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他考入云南工商學院,學習相關知識,空閑時還經常到各地茶葉市場“取經”。
2021年畢業返鄉后,巖共往注冊了2個商標,開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他希望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茶葉,不斷豐富產品類型,幫助村民一起賣茶葉,共同增收,守護好景邁山這塊“金字招牌”。
如今,村里10多個年輕人和巖共往一樣,走出大山、學有所成后,回到老家經營茶葉生意。
巖共往注意到,來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對民族服飾感興趣,待天氣轉暖后,他打算穿上傣族傳統服飾,期待吸引更多買家。
“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景邁山長大的人都對家鄉茶葉感情很深。”巖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學畢業。“等她回來,我們會開拓直播帶貨,利用電商平臺,擴大銷售量。”他說。
景邁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達今年30歲。大學畢業后,他曾在昆明、深圳上班,因看好景邁山發展前景,2017年選擇回家創業。
“感謝長輩們對景邁山的呵護,留下了普洱茶這樣寶貴的資源。作為景邁山的子民,我們會繼續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桑達坦言,近60畝茶園為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開業。
巖共往和桑達都表示,近年來,隨著景邁山茶葉聲名遠揚,茶農的生活得到改善,當地大學生返鄉創業成為“潮流”。他們歡迎更多游客前來,品地道的普洱茶,體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上一篇:老樹發新芽 青山變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