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陸小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大力發展養牛業,念好養牛經,做大做活“牛經濟”,帶動當地農民“犇”向致富路。
走進繁峙縣金山鋪鄉農發村能繁母牛養殖小區,標準化的養牛棚干凈整齊,膘肥體壯的肉牛正悠閑曬著太陽,吃著草料。
村民智海生剛從地里收割回來一車玉米稈,卸車后便趕忙去給棚里的牛添草喂料,打掃牛棚衛生。在這里,村民們把牛統一送到村集體的養殖小區集中喂養,每頭每年租金100元,村民們既是飼養員又是管理員。
“最近每天都是一大早就出門拉飼料了。”67歲的村民智海生養了一輩子牛,最初自己養5頭牛,村里發展養牛產業后又買了8頭,現在一共養著13頭牛。“年紀大了,在外打工也沒人要,回村養牛時間自由又有收入。以前一頭牛能賣到1萬多元,今年市場價格比較低,但全年也能收入幾萬塊。”
農發村地處繁峙縣中部腹地,是一個由24個山莊窩鋪建設的移民新村,全村僅有耕地850畝,曾經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集體無收入,是縣里、鄉里有名的“三無”村。
農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郝常喜介紹,20多年來,因缺土地、缺產業、缺技術,村民們的收入主要靠種植,收入平平,勉強度日。2016年,針對村里耕地少、發展受限的情況,農發村商定“養殖為主、種植為輔、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思路。
“山里沒耕地,村里不少人養過牛。首先想到了養牛。”郝常喜說,村里選定肉牛養殖作為特色產業,采取“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購買了85頭西門塔爾牛。
郝常喜回憶,當時一頭能繁母牛8500元,為幫村民買得起牛,繁峙縣委、縣政府針對貧困戶養牛出臺補貼政策。“村民買一頭能繁母牛縣里補貼2000元,定點幫扶單位補貼1000元,企業再補貼500元,縣里還給牛上了保險,發生死傷,1頭牛最多能補7000元。”
在多方帶動下,農發村發動第一批42戶參與肉牛養殖,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第一批購進的牛收益喜人,帶動不少村民加入養牛行列。
為進一步壯大主導產業發展規模,2017年,農發村以“五位一體”金融扶貧模式貸款170萬元購進能繁母牛159頭,并配套了鍘草機等,幫助71戶貧困戶發展肉牛養殖。
52歲的田三女一家以前一直靠種地和外出打工賺錢,看到村民們靠養殖能繁母牛增加了收入,便在村里第二批統一買牛時購入14頭牛。
“我們的牛都是野生放養,5月份開始,一天4塊錢將牛交給放牛人統一放上山,10月份再將牛帶回來,中間幾個月還能出去打工增加收入。”田三女說:“我們的牛品質好,來收購的人很多,不愁賣。養牛打工一年能收入10余萬元。”
2019年,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強能繁母牛產業,農發村又組織實施了第三批能繁母牛養殖項目,共為50戶購進255頭牛。目前,全村牛養殖量達到2700頭,能繁母牛養殖已成為該村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
在發展能繁母牛養殖作為主導產業的同時,農發村還發展了無公害黑木耳種植、香菇種植、光伏發電等產業,念響“致富經”。2022年,農發村被評為山西省壯大集體經濟“先進村”。
農發村能繁母牛養殖是繁峙縣畜牧業發展的典型代表。近年來,該縣把做大做強畜牧業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促農穩定增收的重要舉措,出臺了多項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力促畜牧產業穩定快速發展。
截至2023年6月底,全縣生豬存欄數近43萬頭,牛存欄近5萬頭,羊存欄近20萬只,家禽存欄50余萬只,全縣養殖場(戶)達到3000余家。以豬、牛、羊為先的各類養殖小區在繁峙縣境內遍地開花,呈現出“憨豬拱門、牛氣沖天、喜氣洋洋”的強勁發展勢頭。
養牛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福祉。郝常喜說,今年初村里已建設起5000多平方米的冷庫投入使用,下一步將繼續深化養牛業的發展,通過引導村民轉變觀念、提高技能、拓展市場等措施,進一步推動養牛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帶領村民做強牛產業,‘犇’向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