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山上全是樹,風沙沒了,看著家又像個家,村莊也像個村莊了。”王臣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張家營子村民,今年67歲的他對比如今村中景象和他童年記憶的場景,恍若隔世。
11月6日,赤峰市迎來一場大雪。站在敖漢旗馬場梁觀景臺眺目遠望,皚皚白雪下,樹木和遠山層疊交錯,宛若一幅水墨雪景圖。
然而,70年前的這里,卻是內蒙古乃至全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8300平方公里土地上,荒漠化面積占76%,自然植被不足10%,南部山區山體破碎、溝壑縱橫;中部丘陵碎石遍地、土層淺薄;北部沙區狂風肆虐、沙逼人退。
為改造環境,一場持續至今的跨世紀荒漠化治理拉開了大幕,而主角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們。
大規模的治理運動開始于1950年左右。最初的30年,種草種林是公認的舉措。簡陋的工具,落后的技術,沒有阻擋人們造林的步伐。在扛锨、掄鎬的艱苦奮斗中,當地百姓人工造林近200萬畝,水土保持180萬畝,種草保存面積40萬畝。
“那時的生態環境太差了,現在都不敢想。一刮春風,白天都得開燈。”王臣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候的植樹經歷,仍心有余悸。“頂著大風種(樹)。一刮狂風,人都站不住,只能趴在地上。”
進入21世紀,人們荒漠化治理的經驗更加豐富,手段也更為多樣,理念也從最初的綠化、變為如今的生態治理。
依托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等政府項目,當地在繼續建設防護林體系的同時,開展了低產低效林改造修復、林間種草增效、智慧林草生態保護等一系列工程。
1958年至今,當地人工造林超500萬畝,“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全國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中國天然氧吧”等美譽落戶敖漢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將“全球500佳”環境獎授予敖漢旗。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敖漢旗有林面積已達572萬畝,其中人工林面積543萬畝,天然林面積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4.17%;草地面積106.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以上。
“生態治理以后,水土保持住了,絕收再也沒出現過,現在的糧食產量翻了不止一番,收入是過去的好幾倍,我們是這座‘寶山’最大受益者!”談起這些年的變化,薩力巴鄉薩力巴村黃花甸子組村民龐峰感慨頗深。
這片曾經的荒漠化土地上已經是全國產糧大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旗),2022年糧食總產達25.5億斤,家畜存欄313.5萬頭(只)。
不僅如此,這里的綠水青山也正在成為金山銀山。當前,敖漢旗規劃出林產品深加工、林下經濟、特色牧草等六大林草產業。僅2022年,全旗林草產值達到10.36億元,農牧民年人均林業收入達2000多元。
還有地區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不經意成了熱門旅游地。薩力巴鄉三十二連山由32座山峰相連而成,從前這里“禿山光嶺干河套”,經“水田林路溝綜合治理”后,不僅解決了3.2萬畝水土流失問題,還形成了梯田縱橫交錯的獨特景致,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超10萬人。
上一篇:竹類植物已進入智能育種時代